移至主內容

南澳山區迴盪莎韻的鐘聲與孝總找路的腳步聲 會成絕響乎?

2017/05/22 06:39
5,688次瀏覽 ・ 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照片

南澳山區迴盪莎韻的鐘聲與孝總找路的腳步聲 會成絕響乎?

 

※ 生寄也,死歸也!不朽的生命唯有在某種回憶中才能被期望,再也沒有其他道路能夠通向對死亡的超越。 ※

 

「莎韻的故事」是「吳鳳的故事」另一個翻版嗎?據悉,日治時期吳鳳故事被編入小學教科書,成為日本統治者「理蕃」的論述基礎,沒想到國民政府遷台後仍繼續翻譯日治時期的國語讀本,也將吳鳳神話編入小學國語課本內,繼續盲目的「理蕃」下去。惟因原住民意識和運動之興起,進而放「狼煙」串聯採取抗議之實質行動,1989年政府才將該故事從小學教科書中刪除,本不該屬於台灣的「吳鳳故事」在這塊土地上成了絕響!而另一個眾說紛紜的「莎韻故事」又是另一道「謎題」,繼續迴盪、迷蹤於宜蘭南澳這塊山域中?

日昨又在臉書上看到一則山友PO出一位小朋友蹲在看板前「閱讀」莎韻故事的照片,引起百岳老查一些感想與惋惜!2011年8月10日,一位頂尖的投資銀行經理人、台新金控總經理、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副教授的林克孝山友在宜蘭縣南澳鄉攀登束穗山斷崖時意外墜崖身亡。斯時百岳老查在報刊上寫了篇題為「孝總,魂何須歸來?」的紀念文說「是甚麼樣的山域?讓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是甚麼樣的人物,使往事雲千里,青山淚數行!」還引用了台灣登山家高銘和的話說:「山,讓我的人生充滿遺憾,也讓我的人生充滿燦爛!」這正如清代中葉地理學家魏源的《游山吟》:「游山淺,見山膚澤;游山深,見山魂魄。與山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為一。」

孝總(林克孝時任台新金控總經理,一般以此暱稱),他在南澳山林之中來回「奔走」很多年,一心一意只想為莎韻走出她未能走「回家」的那段路,為了找出並整理這段失蹤的路,孝總執著地在這山域走了千百回而不厭倦,最後將其經過寫成《找路》這本專書,敘述其找「莎韻之路」的心路歷程。

百岳老查根據有限的資料,特將這近80年前(1938年9月)屬於山、屬於原住民、屬於「愛」當時殖民國的故事,稍作梗概敘述,幫助理解斯時情況。宜蘭南澳山區17歲泰雅少女莎韻單純幫助日本教師田北正記(任教於泰雅族流興社部落小學,被其政府徵召赴中國戰區作戰)搬行李因遇到颱風,日師順利赴中國戰區,而該少女卻於便橋上失足溺斃,當時報紙亦有簡短報導,標題翻成中文為「蕃婦落溪,行蹤不明」。事件發生後2個月,由一個半官方色彩之團體辦了一個名為「少女莎韻追悼會」,莎韻之死這種「進誠奉公」精神,是一種「愛國(日本)行為」。2年後,台灣總督長谷川清獲悉此事後,在總督府親自接近莎韻家屬等人,並頒贈一座刻有(翻成中文)「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據悉,贈鐘的前一個月,日本偷襲珍珠港),至此「莎韻之鐘」一詞才成為台日兩地爭相報導的新聞材料,說是對此泰雅少女大大地表揚,實際上是將之作為皇民化教育之宣導教材。後因中日戰爭及南洋作戰現膠著狀態,莎韻之鐘故事就自然地成為日本軍國政府宣導的利器,台日兩地新聞廣播媒體爭相報導,也介紹莎韻遇難事件的詳細經過,總督府更是透過立碑、畫像、話劇、演唱、作曲、拍電影、編入小學教科書等一連串的紀念宣傳活動,目的無非是要深化、廣化皇民化教育。

原本一件意外的溺水事件,在外來政權的用心操作下,對台島人民及原住民洗腦成犧牲奉獻的奉公精神,這是一種愛國行為,呼籲效法莎韻精神,同時喚起高砂義勇隊到南洋去從軍「為國犧牲」,更間接地宣傳在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是精實的、成功的。其實,莎韻之鐘自始至終只是個「工具性」角色!這從當時風靡於台日間的「莎韻之鐘」歌曲(古賀政男曲、櫻川武藏詞),其歌詞可見一斑(譯者不詳,網路流傳有多種版本,此其一):
1.暴風雨吹襲著高峰山谷,獨木橋洪流衝擊,獨木橋岌岌可危,那渡橋上的美少女,是誰呀?難忘紅潤的嘴唇,啊啊~她是莎韻啊!

2.為捍衛鄉土勇敢上戰場,英勇的老師你,令我懷念不已,為看你肩上扛著行囊,為聽你高唱軍歌,聲遍山谷,雖然大雨下著不停,啊啊~你的莎韻啊!

3.可憐紅顏一枝花,命喪激流中,在滾滾洪流中黯然消失,一去不復返,在部落的森林中,小鳥也為之悲鳴,為何不回來,啊啊~我的莎韻啊!

4.清純少女誠摯的真情心,有誰能不為妳含淚思念?南島黃昏夜幕低垂,近晚時刻,鐘聲響徹雲霄,啊啊~妳是莎韻啊!

後來國民政府「轉進」到台灣來,任何與莎韻有關的事蹟與紀錄、故事、文物一概消失無形,突然從人間蒸發掉,而莎韻「故事」由於政治的「不正確」,從前「愛國」的莎韻卻變成了「叛國」的莎韻?在那恐怖的白色及「仇日」歲月裡,莎韻之鐘及其傳說已呈禁忌?很自然地被淹沒在意識型態的禁錮裡,真相永埋在該塊山域中!迄今,該莎韻的足跡經過孝總與原泰雅部落族人的一番努力之後,大致釐清,只是該莎韻的故事「真相」還未大白,亟待另一位有心人去挖掘!

「在廢墟/ 撿拾半毀的嘆息/ 拼湊一些完美的前身/ 故事或許結束傳說才將開始。」這是孝總在1984年所寫的詩句,孝總說:「成功的登山活動,正確的終點應該是家裡。」但他那一次出門去南澳登山卻始終還沒回家?而莎韻少女從山區「為國」出任務,迄今也還沒回到家?難道說「山,是龐大的遙遠」嗎?嗚呼,孝總找路腳步聲與莎韻的鐘聲,都將生命流變成山林,都與青山同在,又何其幸或不幸?!

~ 百岳老查 2017.05.22.

 

附 記:

照片一,小朋友看著莎韻故事看板,引自2017.05.18. 楊秋海山友的臉書。照片二,引自林克孝著作《找路》一書(2011年8月,遠流出版)。林克孝行經束穗山附近的山崖,疑似誤抓枯樹枝,樹枝斷裂使他失去重心,滾落近百公尺深的谷底,不幸罹山。

林克孝為了還原當年泰雅族這位少女的足跡,他說他整整6年只在這個山區,只為了一個故事而闖蕩,這股執著、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感佩與動容。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在《找路》中給了答案:「為甚麼沙韻(按:孝總他比較喜歡用這個沙字)會讓我願意在七十年後瘋狂地尋找並重走她邁向死亡的路,只為了一些自己到現在都還說不清楚的理由?」就像問說為什麼要爬山而回說「山就在那裡」的說不清楚「理由」之一般!「雖然克孝來不及送他父母,也沒能來得及看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可是克孝,你的身影永遠在我們心中,我也要感謝你給了爸爸、媽媽52年又3個月的幸福與快樂。」這是孝總在山難之後,其父親林文仁先生在致詞時所說的話,對這位殞落的兒子,其父除了不捨之外,還帶著幾分驕傲。嗚呼,請不要談生命有多短暫、有多無常,只要努力揮灑、追求理想,那怕踽踽走在朝山的路上,你的人生不會寂寞,不管能否登峰造極,相信都能擁有一個精采、滿意而屬於自己的全然人生!

百岳老查 回應1:

那些年頭,少女情懷總是詩,聊把新詩訴衷懷,休嗟萬事山頭迷,山客覓踪豈浪漫?山鳥啼處一山愁,那個年代,為殖民國捐軀值得當局大書特書的「文宣」,那怕是在深山裡發生的事情,都會被挖出來大大的「樣板」一番,甚至引為典範!

這些年頭入崇山尋跡、找路、開路,又談何容易,一則得對抗管制山林的威脅恐嚇,二則一切行為全部自付、自負,成功之後或低調到像作賊一般,或有功無賞小小聲地講出,也許會有一點點掌聲,但也伴隨著些許噓聲!說找路者在幹什麼、所為何事?

今日,很多山友能夠很清楚地走在山路上,你可曾想過,有多少「蛋頭型」的山友在這路上揮過多少汗、付出多少心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目的無他,就是把一條山路的道理給弄清楚,讓山、人、山林文化等給連結起來,讓你我徜徉其中,多了一分舒適與安心。山道邈悠悠引我望山瞻水,迎風弄泉,「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理所當然!  ~ 百岳老查 2017.05.22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