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土地上的美麗古蹟、遺址或文化 刻正快速淪亡中?
美麗土地上的美麗古蹟、遺址或文化 刻正快速淪亡中?
據報載,民進黨政府文化部今(2017)年以「21世紀台灣文化總體營造」為主題,再度召開全國文化會議,首場分區論壇在3月25日於屏東菸葉廠起跑,中央文化部結合地方政府及在地文化界人士聚集,討論文化政策的重要議題,期能作為後續編撰「文化白皮書」與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的重要參考依據。這個構想值得稱許,只是對照台灣諸多古蹟、遺址、民俗風土等,一再被公部門或財團建商所糟蹋,實在諷刺至極!真不知道這個「文化總體營造」會把台灣先民一路以來的文化營造成什麼「怪」樣貌?是以心憂!
以台東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正發生「遺址趕廟公」一案為例,文化工作者林奎妙在報刊為文指出:「縣府為呼應中央在八仙洞打造國定遺址展示館的政策,近年花了不少公帑拆除八仙洞洞內廟,訴求『刀下留廟』的民眾四處陳情,皆未獲正面回應。支持留廟者認為,此類穴居兼信仰的空間選擇,係屬民間『巖仔』信仰文化之一,將被拆除的『潮音洞』甚至可推衍至殖民時期曹洞宗在台的分支;也因歷任住持皆為客家人,使其成為殖民中後期遷徙至長濱製腦的客家族群信仰中心,實不宜在進行任何文化價值的探究前,就任意抹去長濱移民圖譜的重要環節。」
誠然,怠惰的中央政府以為撒錢就最大,地方政府以為有中央政府出錢撐腰,就可以為所欲為,管你什麼先民信仰,管你什麼庶民文化,管你什麼在地移民圖譜?蠻幹,一心一意蠻幹,求其政績之「速食」,一再踐踏文化遺址與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苦心孤詣,中央政府的文化部辦幾場號稱為「文化」饗宴、撒點錢給地方政府辦些四不像的「文化」活動,這就是標榜在地政黨執政之後對這塊土地的認知與文化發想嗎?中央文化部還希望透過由下而上參與文化政策,落實公民文化權利云云,這個餅也畫得太不切實際了,凡是亟欲「傾聽」人民聲音的執政官員,就經驗法則看來,「聽若罔聞」才比較接近實情?
《鹽田兒女》小說的作者蔡素芬她曾說過:「書寫土地感情是作家的責任,作家扮演向讀者傳遞在地社會文化的橋粱,文學可以展現社會性與時代性,刻畫土地情感。」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文化,在地文化才是聯繫連結住民情感的橋樑,同時在地庶民的生活紋理才是見證這塊土地的社會性與時代性的歷程。只可惜我們管文化的官員酬庸的居多,真正存有點文化基因的卻少之又少!難怪,藝文界高聲疾呼期盼官民一起來發揚、找回、創新在地文化的呼聲,就像狗吠火車一般的無可奈何!
莎士比亞留給世人的文化遺產且其所發生的影響力,真是難以估計或量化,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上百種語言,保守估計全球可能有超過半數的學童都讀過他的作品,難怪跟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本瓊森(Ben Jonson)當時就說:「莎士比亞不只代表一個時代,而是所有時代。」相同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文化」過往,不只代表一個世代,而是爾後的世世代代的延續!敬請民進黨政府不要有「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心態(百度百科解釋這個詞說,這個歷史上所用的時髦詞,主要是說有的人口頭上革命,但其實是反革命),否則「台灣文化」老命休矣!
~ 百岳老查 2017.04.08.
附 記:本台東八仙洞照片係中央社的資料照片。2009年由中央研究院臧振華博士率領的「八仙洞遺址考古隊」經碳14年代測定,證明八仙洞遺址距今超過2萬年,為台灣最早的人類遺址,這是迄今在台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類文化年代,對台灣的人類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調查團隊又找到了7處新洞穴,八仙洞遺址由原來的17個洞,增至24個洞。圖為第一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