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海計畫」?文化部駁媒體不實報導
對於某媒體以斗大標題:點亮植物園?政院推「大南海」計畫改賣場來報導植物園改成賣場一事,引起關心民眾和團體的憤怒不滿情緒。文化部長鄭麗君12日發出新聞稿鄭重聲明:「不會有大南海計畫」!並表示在她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即對前政府提出的「大南海計畫」內容有諸多疑慮;更曾於103年底領銜提案凍結相關預算。
植物園常有保育類領角鴞出沒,也是台北市境內鳥友可以就近觀察到貓頭鷹的園地之一。嚴融怡拍攝
鄭麗君強調,在就任文化部長並聽取史博館報告後,則立即指示全面檢討修訂「大南海計畫」。歷經過去半年審慎檢討評估,將循程序提報修正前政府所核定之「大南海計畫」,並將修正後的計畫將融入「首都博物館群計畫」,以文化資產維護、原博物館機能提升、臺北歷史核心區文化資源共享為概念。
至於有媒體報導行政院推出將「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要把植物園點亮改成賣場一事,鄭麗君強調,「未來不會有大南海計畫」,自然就不會有侵入植物園、破壞生態等環境浩劫的行為。呼籲請各界切莫以訛傳訛!
文化部也表示,行政院於104年核定國立歷史博物館提出之原「大南海計畫」,是 104至109年之初期計畫,104年至105年執行之內容包括:「1.整體規劃和空間發展計畫、2..園區識別系統規劃、3. 歷史博物館、欽差行台和日式宿舍修復再利用調查研究計畫。」且均為初步規劃,也僅限於植物園區文化資產維修;既未觸及植物園主體,更未有「其中還要把植物園點亮改成賣場,創造文創商機」之情事。
植物園園方也說明某媒體嚴重誤導事實,因為賣店在歷史博物館和正在蓋的捷運站中。比較詳實的請見環資的原始報導點亮台北城南 挑戰「台北植物園」僅存8公頃植物方舟,不過由於官員們收到許多抱怨,文化部和農委會已取得共識,隨著張館長的退休,植物園區域還是植物園,未來會更加專注在原生植物的保種保育教育上。
松鼠雖非保育類,但也是已習慣人類城市的伴居動物,與麻雀、白頭翁差不多;只是牠們需要較多的植被。嚴融怡拍攝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嚴融怡,有感於民眾對植物園的功能認知錯誤,提出導正觀念。表示,植物園雖然具有提供民眾休憩的功能,但它卻絕不是公園;與一般文化建物或設施也不一樣。植物園更具備了樹木生理研究、樹種保護及育種等學術功能,對於植物園的經營和管理以及後續發展,實在不該僅由非生態領域的文化界作探討。相對應多徵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以及林業科學領域的專家建議與諫言。
多年來,植物園曾經做為很多台灣原生林木的育種栽培研究場域,同時也在原生植物保護和重要的植物標本、種子、樹苗等保存上給予了非常重要的功能,更經常做為學校環境教育和生物教育的重要園地。植物園和動物園同樣興起於十九世紀,二者雖然都具休憩功能,也都有著作為保種、育種與各類試驗研究的重要功能;一般民眾卻往往只記得休憩功能。
棲息在植物園的金線蛙。嚴融怡拍攝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變遷日益加劇的情形下,世界各國有很多都興起植物方舟計畫,積極保護自身原生植物的種原或是重要經濟作物的品種等等。而植物園過去所累積的各項資源其實正是台灣所能發展這些植物保護與生態保育措施的重要基礎,豈能輕易就讓這樣的園地被破壞掉?同時植物園做為台北市中心區域少見的城市綠帶,其功能也是無可取代的。在植物園裡更有包括金線蛙以及台北脊頭鰓金龜等物種棲息其中;後者還是最近剛剛發現的新物種,因此更不該任意再做分割和縮減其植被腹地。
植物園是重要的、多元性的學術園地,絕不僅是個『都會公園』,如果我們國家連這樣一個重要的植物科學園區都守護不了,那就更遑論想要在未來多變的全球變遷當中還能守護什麼植物生態了。現今無論中央或地方的執政團隊,在過去都曾說過要尊重生態並發展永續環境,這些訴求都還言猶在耳,請勿再次讓農業學界與生態學界的聲音又變成邊緣人,請好好維繫植物園。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