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河川整治的悲歌 大安社大環境大聲公裡山塾校外實習心得分享

2016/10/16 13:40
2,77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台北大安社大環境大聲公2016秋季班校外實習,10/15~16來到了台灣苗栗純樸的小鄉鎮:苑裡。

10/15 經過白天一天的密集課程後,晚上還有指導老師生態專家李璟泓的夜觀課程,當晚雖然正值十五月光皎潔,但是要觀察昆蟲及小動物,對一般人來說不是簡單的事,但他總是能看似信手拈來的在樹叢間葉子上找到驚奇讓我們觀察。在靠山的坡邊突然發現一對發光的眼睛,不會是石虎吧?我們很興奮的尋找著,結果是一頭黃白相間的貓。這時李璟泓和我們分享在作生態觀察的10多年當中,曾經因為自動錄影機換電池之後,無意間看到就在更換之一刻,有石虎的身影被記錄下來。。。

在月光照不到的一片漆黑山林間,我們看到有一些亮光透了出來,原來是開發商進來苑裡購買閒置山林,將原有的植物剷除,分割成幾百坪的素地出售,導致原來少人進出的石虎棲地遭受破壞,石虎四散遷徙,造成路殺事件回報數,最近五年徒增至37件的不幸事故。

李璟泓的臉書今天貼出沈重的感慨:大家都想回歸田園,那石虎要去哪裡?

最後我們回到裡山塾旁,幾乎年年整治的苑裡溪邊,李璟泓和我們分享他被徵召為第三河川局河川諮詢審查會擔任委員,知道政府處理河川整治時的兩難,一面希望能創造最大的行水面積來應付台灣多變氣候驟雨颱風的巨量洩洪,一面又不希望造成道路面積縮減,導致要再徵收私人土地,所以看到河川和道路間竟成幾乎垂直的護堤,沒有工程上環境生態永續的設計,足以讓人與動物可以輕鬆下到河床,人可以不戲水仍能靠人為系統生活,但是野生動物如果不能下到河川去飲水,要靠靠近人類社群的埤塘或水田等,可能會造成諸多人與野生動物生活空間的重疊,而導致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競食上的衝突,所以河雖看似近在咫尺,但對野生動物而言,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重要憑藉!

從堤防走回不到三到五公尺的道路邊,在砌成三面光的水泥排水溝底,赫然發現一隻被螞蟻圍繞乾死的鱉,

照片

李璟泓臆測鱉可能冒險穿越或無意間掉落水泥水溝,因為沒有跨越的生物廊道,同時才發現是水泥坑道而無法回頭所發生的慘劇,所以不論是大到兩面光的河川整治,小到水溝的構築,都需要有更細緻的設計,以符合野生動物的基本生存條件。

下午在裡山塾,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江進富在導覽時,很仔細的說明在河川整治前灌溉水道系統的樣貌,因為整治的設計沒有與在地埤塘水圳系統結合,使得存在數十年的農田水利灌溉建設,付之一旦。

好奇寶寶九年前退休註冊成公民記者,兩年後也就是七年前開始報導環境議題時,就發現北投一條小小的磺溪整治前後的強烈對比,明顯看出河川整治對生態環境的破害是不言而喻的。現在來到苑裡,看到河川的整治,政府還是將原本對野生動物相對永續的河川,整治成兩面光的水泥狀態,而真正有良心的學者專家,在多數決的規則下,也成為體制下無奈背書的名單之一。在民主體制下,經由行政程序的設計很可能有資格表達意見的委員,因為唯命是從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使得顯而易見的公共議題,無法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只見到意見不同雙方勢力的較勁,表達人數的對決,對這種現象盛行在台灣,讓人真是無語問蒼天了。。。

貝爾納諾斯(George Bernanos):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必恭必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於階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成奴隸般的精神狀態,以符合他們的利益。。。

馬歇爾.盧森堡

***********************

影音記錄:

 1. 江進富:介紹苑裡溪原有水利灌溉溝渠的規劃因為工程整治對原有埤塘系統的巨大衝擊(一)MOV1A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a2HdS6ZRw

 

2. 江進富:介紹苑裡溪原有水利灌溉溝渠的規劃因為工程整治對原有埤塘系統的巨大衝擊(二)MOV1A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Opo1TMvgM

3. 江進富:介紹苑裡溪原有水利灌溉溝渠的規劃因為工程整治對原有埤塘系統的巨大衝擊(三)MOV1A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hlJ7uORJY

 

相關報導:

戶外採訪實習~苗栗里山塾影音記錄 大安社大環境大聲公2016秋

https://www.peopo.org/news/321255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