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了丁丁?
性別歧視、性別平等、性別多元等,這些「性別刻板印象」議題從不乏社會中廣泛討論,但實際上真正落實的情況或許令人失望,從許多的案例中,皆可以得出,就算是用法律制定了相關性別平等的規定,如此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仍舊存活在你我心中,無形之中扼殺了許多無辜的人們。
所謂性別刻板印象,乃指對男性及女性所具有適當的性別特性而持有的既定的信念及看法。先舉一個平易近人的例子:即使家中無幼童、沒有關注幼兒頻道的人們,大概也會聽說過天線寶寶這一部幼兒節目吧,當中有四位主角,其中有一位叫丁丁,外型全身紫色,頭上有著倒三角形形狀的天線,隨身攜帶著一只紅色祖母級手提袋,動作陰柔、眼睛總是頻繁地的閉合,閃閃爍爍之際,像極了愛撒嬌的無辜小女孩的臉部表情,配音的聲音也尖柔,霎時間還讓人分不出丁丁到底扮演著是男生的角色呢?還是女生的角色?
這部卡通,原即是專給學齡前的幼童觀看,豈料在1999年在美國播出後,遭到福音派的教會保守人士斥責,紫色的丁丁代表著同性戀的顏色,其頭上倒三角形形狀的天線也是同性戀的象徵;再者,於2007年在波蘭播出之後,更遭當局負責監督兒童權益的組織認為,丁丁所代表的形象就是同性戀的形象,波蘭政府一度欲對天線寶寶這部節目做出制裁手段,避免影響幼兒身心靈發展,導致日後人格發展產生了「扭曲」。
其實,根據故事設計,丁丁的確是個男孩寶寶,也就是其生物性別是設定在男孩,但其身形、動作、頭上的天線形狀甚至於喜歡的物品太過於女性化,不符合社會中對於男性的既定印象,因而為丁丁遭到誤解認,被認為他是同性戀的象徵。
根據上述例子的丁丁風波,除了明顯的顯現出一種恐同現象之外,也在在顯示出了社會中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影子仍存,並不會因為當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而有所式微。
我們從小即被教育為:女孩子應該要用粉紅色的東西,男孩子就用藍色的東西、女孩子需坐有坐姿、雙腳併攏,男孩子則要抬頭挺胸、不可展現駝背懦弱之狀等等,這些事物在在教育著每一代的人們,古今中外毫無例外,因此形成了社會中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本文開頭所述的幼童節目天線寶寶中的丁丁角色,正是顛覆了男性應有的社會性別,而社會性別上的刻板印象,加諸在一些不具有所謂的「通說」特質的人身上,就會成為一種致命武器,最常見的就是男性擁有陰柔特質,卻因此被同儕、社會恥笑他「不是男人」,或許連家人都覺得這樣的男性在心理上是有問題的。
除了「丁丁」之外的案例如「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發生於1990年代,距今已有二十餘年,當時台灣社會對於性別平等的氛圍僅處於開端,而葉永鋕的蓮花指手勢、不愛運動、聲音尖細又愛烹飪、縫紉等不似社會中的「通說」男性應該有的特質,帶來了長期被同儕恥笑為娘娘腔、被打壓的命運,連正常上廁所的權利都受剝奪,他必須提前於下課前、晚至上課後才能不受到他人干擾的正常使用廁所,而校園中部份師長也鄙視他這樣的性格特質,最後因提前下課上廁所,不幸在廁所滑倒,腦部嚴重受傷事後不治身亡。
是誰殺死他?事發之後,因為校方已清洗了廁所血跡,導致部分證據消失,其生前亦無任何相關顱內疾病存在,在證據不足以及數人相關證詞模糊不清夾雜之下,葉永鋕的死成為了一個謎,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推倒了他?是誰造成了這個悲劇發生,是誰殺了玫瑰少年?但細想之後,吾人或許可以得出答案:是這個社會吧!
生物性別是與生俱來的,一出生就註定著是男是女,除非利用後天的變性手術改變性別,否則生物性徵是無法改變的,但社會性別角色不同。社會性別所應具備的特質,是後人們長期透過教育、習慣而逐漸形成的,因此一旦出現了與通常性別特質不同的人,就會被視為異類,被笑為娘娘腔或男人婆,甚至受到暴力對待以及輿論的壓制,上述丁丁與葉永鋕的例子正為如此。然而,女性化的男性並不代表著他就是同性戀,男性化的女性亦然,眾人受到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思維灌注,將自己的主觀思維加諸於這些所謂的「娘娘腔」或「男人婆」身上,其所帶來的傷痛我們無法想像,只有看到如同「玫瑰少年葉永鋕」此案例的悲慘後果之後,吾人才懂得反省,也就是如此,讓當時正在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並增訂定相關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惟,縱使立下再多的法案,形式上看似對於社會性別角色採取了平等齊觀的理念,但在實質的實踐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很多案例都出現在你我的生活周遭之中,只是有時候我們忽略了、更可能是間接的故意忽視了。本文認為,不僅僅應從法案上著手實施形式上的性別平等、性別多元理念,在教育內容改變、校園宣導及媒體素養的部分更是燃眉之急,至今仍有需多抱持著傳統觀念的教育人員,以「男主外、女主內;男果毅,女溫柔」等傳統上對於社會性別
既定印象之方式,教育著我們的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此,如再出現如同玫瑰少年的悲劇,亦不意外了;再者,媒體的渲染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勢力,常見於報章雜誌中,如該名犯罪行為人為女性(或男性),但其表現出的性別特質卻與社會既定性別印象相反時,在報導標題中,就會出現特別強調行為人的個人性別特質之字眼,當今媒體資訊爆炸的年代,影響力極為廣大,不可忽視。
但還有多少個丁丁,多少位玫瑰少年存在於這個社會呢?可想而知一定非為少數,他們或許仍過著飽受歧視的生活,還因為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受盡折磨,應如何正視性別多元及掙脫性別刻板印象,如何不讓這個社會再度扼殺了「丁丁」或其他的「玫瑰少年」們,仍值得你我深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