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工日台東家扶表揚社工

2016/04/01 21:00
2,50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政府為建立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體制,於民國86年4月2日公布施行社會工作師法,並將每年的4月2日訂為「社工日」,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日子,可能也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社工」跟「義工」的差別,社會工作是貼近個案需求的助人專業,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社工人員必須因應社會型態的變遷,提供創新多元的服務,為弱勢民眾帶來希望與關懷。

    今年台東家扶有段秀玉資深社工員獲得衛生福利部105年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服務績優類獎項、李芝菁資深社工師獲得105年臺東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專業服務類兒少服務獎、邱欣茹社工員獲得105年臺東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專業服務類原住民服務獎、另外莊富雅社工師及張東茂社工督導皆獲得台東縣105年度<改變.創新.成長>話說社工系列活動徵文佳作獎項,在他們多年服務經歷背後有著說不完的感人故事。

段秀玉資深社工員

       經歷關懷經濟弱勢家庭,提供需要的服務,透過增權觀念和優勢觀點幫助兒童、青少年及家長,以實際行動和真誠的態度陪伴、支持他們;從事兒童保護工作進駐成功鎮鄰近鄉鎮偏遠社區服務受虐兒童及和非志願性家長做家庭處遇工作,也在偏鄉舉辦兒童保護宣導,幫助保護觀念和通報網絡的建立,建構預防性的服務;在寄養安置服務工作幫助寄養童暫時在安全的環境生活,提供因未得到妥善照顧或虐待事件衍生的醫療、早療、心理創傷…等的各種處遇服務;從事過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監護權暨收養調查方案的直接工作。這些工作經驗的累積和學習,豐富了個人社工生涯,也在工作上的寬廣度有不同的看見及更精緻的服務品質,因著與不同個案的接觸及專業上的省思,將這些所感受的體會回應在服務工作中,充分地尊重家庭的樣貌,與家庭成員同走陪伴之路。因著一位長期受家長疏忽的寄養兒童在工作上就必須非常細膩地觀照個案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陪伴案主,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務和等待個案的改變;也要很細心的跟寄養家庭工作,幫助孩子穩定的在正向環境成長。

照片

李芝菁資深社工師

       工作近8年的時間裡主要負責兒少保護相關工作,以兒童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基礎,分級提供服務,對兒少保護個案,運用多元及系統的工作方法,針對不同兒童少年之身、心理方面之需求,提供相關輔導工作,確保兒童少年的基本生活權益能被保障,同時也協助其家庭提升並發揮照顧功能,減少受虐事件發生,讓兒童少年都能在家庭照顧下順利成長。除了實務工作,期間也積極參訓社會工作及心理治療等相關課程,藉由不斷地學習,精進在實務工作中的能力與技巧,在個案工作中有效協助改善家庭困境及個案的身心狀態,讓個案能因處遇得宜而有機會朝更好、更有希望的方向生活與發展。另運用社會工作理論及概念,執行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方案、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及寄養服務方案,整理與分析實務工作經驗,完成六個年度的縣府委託方案評鑑,為台東兒少保護工作的經驗整理有一定的貢獻。

       阿福是位受到疏忽照顧、身心虐待的孩子,陸續出現不信任人、容易與人衝突、行為暴力、困難管教等行為,讓為了生活必須身兼三份工作的阿嬤頭痛不已,社工每月都會到家裡看看阿福和阿嬤過得如何,了解最近有沒有發生什麼狀況需要社工協助處理的;會跟阿嬤討論阿福的學習及行為狀況,可以怎麼調整讓管教變得有效;也跟阿福討論要怎麼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好的樣子;更協助阿嬤跟阿福有一起坐下來對話的機會,讓彼此表達對對方的情感及想法,增加兩人直接、正向溝通的機會與經驗。家扶安排阿福進行每週一次的個別諮商,希望能夠協助阿福處理過去被虐待的創傷經驗,修復依附關係,讓阿福可以好好地跟阿嬤和其他人相處,暴力行為、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情況可以減少;也安排阿嬤進行身體療癒工作,讓阿嬤曾經遭受家暴、因為生活而擔負的身心壓力可以被釋放及緩解,讓平常都是照顧者的阿嬤也可以有被照顧的機會。陪伴阿福和阿嬤將近4年的時間,阿福打人的情況幾乎沒有再發生,阿嬤也能調整對待、管教阿福的方式,兩人現在大部分的時候可以好好相處。

照片

邱欣茹社工員

    運用自身布農族身分之優勢在建立關係上可迅速連結關係,同時也能體會原住民族在主流文化下是如何適應生活,理解其原住民族的文化,在服務中可立即給予陪伴與關懷,在服務時跳脫主流文化與價值,用不批判的角度關心其服務家庭,運用母語與服務家庭對話時,發現減少服務家庭對中心的焦慮,使自己在服務中更貼近其服務家庭,支持、穩定原住民族恢復其家庭功能。從自身的實務經驗中發現,以弱勢偏鄉的原住民族小孩的教育為例,城鄉文化差異、文化刺激與受教育的普及性仍有待加強,以致偏鄉原住民族人到城市受教育時,仍有適應不良的狀況發生,若原住民族小孩在沒有任何支持性團體的環境下生活,亦容易迷失自我而逃避退回到熟悉的部落,或很難再融入其外地的生活環境,加上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想法與概念,困難提供孩子不同的選擇,從實務經驗發現原住民族孩子到外地求學皆須仰賴家庭提供經濟,但大部分孩子為了減少家庭經濟負擔,看到多數孩子在國中畢業後選擇高職就讀,或高中畢業從事軍職減少家庭經濟壓力,更有些孩子選擇休學就業增加家庭收入,透過不同活動提升了原住民族高中生或大專生洞察力、自信力,生活力、關懷力,也讓他們看見自己的能力,發展潛能,對未來多些希望感資源協助並培養,使他們對未來生涯有更多選擇性。

    目前帶領家扶中心青少年團體,恰好成員幾乎皆為原住民族身分,透過陪伴發現這群孩子除了對未來充滿未知之於,對自我較少認同與價值,而在與阿美族個案小緯工作時,發現小緯之前在學校被師長視為問題學生,而家人對小緯時常犯錯已感到無奈無助,在小緯高三時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就讀大學,加上周圍的人認為從軍對小緯來說才是重要事情,因而對未來沒有很多想法,而透過攝影活動一年的陪伴,聽小緯透過照片分享自己內在想法,,也了解小緯對於建築很有興趣,在活動中提供小緯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因而使小緯對未來生涯發展多了很多選擇,開始思考除了從軍外,我還能做什麼,然而小緯目前是一名建築系大一的同學。

照片

        在社工徵文中莊富雅社工師強調一般人的印象是社工你一定很有愛心,但    與其說有愛心,但其實社工是秉持著良心在工作崗位上努力著,如何將社會資源有效分配給有需求的服務對象,對得起社會責信,如何看見、聽見弱勢的聲音,陪伴著他們,協助他們在社會中發聲,同時,還要沉著理性地在資源連結中和每個資源找到合作的契機和共同的目標。張東茂社工督導則描述如同農夫要從田地中挖出阻礙稻苗生長沒有用處的石頭和磚塊,讓稻禾成長得更好,就是「撿角」這一個過程,期勉社工也同樣都是為了個案有更好的發展努力去尋找資源、善用專業來幫助他們,為讓個案身邊的石頭障礙越來越少而努力。

        台東家陳乘斌主任表示,社工在社會上還不是一份受人重視的工作,所從事的服務果效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被看見,需要有長期的陪伴、關注的歷程,是要付出很多心血與思考,每個過程都是一項專業,而社工集結了這些專業,讓幫助的對象能看見希望與生命的亮點。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