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保護看不見的天然水庫--缺水時代的關鍵生存之道

2009/03/16 17:04
2,62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森林、天然溪流、地下水,這些看不見的水庫,影響我們用水量的八成,是缺水時代中保水的關鍵。雖然免費,但不保護與維護,就等於斷送了台灣源源不斷的好水故鄉。開源節流,除了興建水庫之外,我們可以有更聰明更省錢的作法。

 

蓋水庫吧,每當缺水時就有人這麼說。但台灣的用水來源,大大小小109座水庫或攔水堰的總蓄水不到40億公噸,供水只佔總用水需求量的20%左右,其實,水庫一直都只能扮演調節雨季與旱季用水的功能,不該被視為缺水時的萬靈丹。另外直接引自河川與地下水的80%,能否保護及維護,更是缺水時代的關鍵。

建水庫,不是只有好處!台灣地質脆弱,水土保持不易,導致我們的水庫淤積量為全球平均的100倍!而興建水庫相關工程的同時也在破壞,使得水庫的容量與壽命,多在完工後便以打了折扣。而建水庫對水資源管理也是利害兩刃:水庫的攔截導致河床淤積,不但使河口沖積扇萎縮,也墊高了河道的河床,城鎮的堤防因此不斷加高,也影響排水設施的功能;而水庫把一條川流不息的水路截成兩半,攔水壩以上森林沈底成深潭,以下則枯水成乾溝,喪失的不只是溪流生態系的生物,也破壞了一條河流可以物質循環而自淨的天然機制。更不可預測的是,氣候變遷之下,降雨區域不斷變化,有時候甚至有『有庫無水』的尷尬。

台灣的用水,將近一半直接引自河川,另外1/3取自地下水。然而,台灣15條主要河川中,有將近一半的水質測站顯示「受到中度到重度的污染」;而我們的地下水,有一成受到污染連灌溉都不能。這些大自然原本就建好的免費水庫,我們一直視而不見,忘了他們雖然免費,但也須要保護與保養。

河川中的水,之所以在無雨的時候依舊可以川流不息,是因為森林是大自然中的水土保持局,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保護土壤避免雨水直接沖刷之外,從樹梢的葉子到樹幹,森林默默截流了10%-16%的降水,加上經由枯枝落葉層流到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使得降雨進入地下,在慢慢釋放出到溪流,不但保護了水質,也像水庫一樣調節了雨季與乾季的水量。

地下水則是一直被忽略的水庫。其實在許多地質條件適合的河川沖積扇,如蘭陽平原、苑裡、屏東平原一帶的農民,世代都享有這樣的好水。地下水的保護與永續利用是國際趨勢,一份《跨區域地下蓄水層公約草案》正擬提出對跨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好善加利用全球96%的淡水資源。台灣的地下水豐沛,光是屏東平原的地下水儲水量,若善加管理,可以達到翡翠水庫的100倍。然而過去我們疏於經營管理,每年抽用60億公噸,遠超過天然補注的40億公噸。除了須要管制相關產業的超抽之外,不應讓河川整治工程讓天然河道成為三面水泥溝,以恢復源源不斷的有效補注;嚴格杜絕排放水的污染透過河川或土壤污染地下水層;避免在隧道、大型開發工程中打破水脈任水白白流失,都是應該立即開始的保水措施。而積極研究並經營地下水庫,讓乾淨的雨水與地表水能有效補注,透過嚴格的的監測與管制,積極經營的地下水可以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救命水。

 

森林、天然溪流、地下水,這些看不見的水庫,都是缺水時代中保水的關鍵,雖然免費,但不保護與維護,就等於斷送了台灣源源不斷的好水故鄉。開源節流,除了興建水庫之外,我們可以有更聰明更省錢的作法。

原文出處:http://www.eeft.org.tw/eeftart/art_3.asp?id=A09316141231611&myarea=1&nb…;

如您對本文章有任何指教

歡迎加入「環境異言堂」討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