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字紀錄文化 江寶釵的靜態奉獻

2009/03/05 00:24
4,8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莊知耕/中正大學報導】

  「感覺她很大方,而且對很多事情都很關心。」經濟三蔡韻慈說,這是蔡韻慈上學期在一個演講會場,看到主持演講的江寶釵,當場捐出三千元贊助現場學生加入環保團體的感想。江寶釵是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所長兼教授,但除了文學領域的專長外,她對社會文化保存的耕耘也從未停止。  

                                                                                                      

照片

                                                               
中正台文所所長江寶釵。 圖片提供/江寶釵                        江寶釵出生於一個十六口的大家庭,但是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堪負荷,因此她在七個月大時便離開了生母,並在領養家庭長大。在國中時期,江寶釵成績優異,但是她的母親卻以「女孩子不需接受教育」為由,拒絕江寶釵繼續升學。後來經過導師的登門勸說,加上願意分擔高中學費,江寶釵才得以順利讀完高中。江寶釵自小到大時常受到他人的關懷與幫助,因此讓她更加願意「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她說:「人生是個聚寶盆,施予他人的時候不會變少,反而會更多。」江寶釵小時候的成長經驗,讓她體會到被幫助時的愉悅,也養成了樂於與人分享的個性。

  江寶釵在即將上大學之際,她為了不再向母親拿取學費,放棄了進入台灣大學就讀的機會,退而選擇公費補助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涯。江寶釵加入許多文學社團,也改變了她對生活的觀感。雖然江寶釵的物質生活並不豐富,但充滿「文化」的社團生活成了她精神的補給品。「因為文字與朋友,而不再感到悲傷。」江寶釵說。明白文字的力量後,江寶釵也開始讓她的文字流轉在校園裡。當時她主筆師大校刊「師大青年」,若學校社團向她邀文寫稿,她也會不計酬勞地為他們動筆,在系上更有「才女」的美名。也因為如此,「江寶釵」這個名字,廣佈師大校園,同時也成為許多師大校友的記憶之一。直到今天,許多校友也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與當年「師青」上的江寶釵相認。江寶釵表示,她的貢獻是靜態的,是慢的,她也不知道會照亮到誰。江寶釵與師大校園分享了她的文字,同時她也從大學的社團生活,得到了文化氣息的薰陶。

  江寶釵自中正大學創校時,便進入學校任職。伴著學校走過近二十個年頭的她,也時時刻刻為中正的校園文化耕耘。江寶釵曾舉辦過十年的中正文學獎,也為中正大學編寫過中正十年紀念冊「紫荊花事」。在民國九十年,江寶釵主編中正大學的第一份校園刊物「中正週報」。當時週報的人員與經費皆不足,江寶釵除了親自採訪寫稿外,她每週還要獨自審理將近四萬字的稿,為了降低印刷成本,她則是親自到印刷廠殺價。為了讓中正校園擁有特殊的文化氣息,江寶釵捲起袖子、扎扎實實地走過每一個環節,期盼能藉由共同的刊物,凝結中正每個人的心。

  「文化的力量,會讓貧窮的人感到富有。」江寶釵說。用文化素養來填補物質的需求,也成了江寶釵的生活之道。於是在本學期,江寶釵開設了一門「地方知識、深度報導與紀錄片製作」的課程,目的是希望中正的學生瞭解嘉義的文化特質,並且看見過去、紀錄現在,進而感受文化的力量。選修這門課的哲學三林鉦錞表示,希望藉由這堂課,學習用不同方式紀錄周遭的事物。江寶釵說:「文化可以把一個人的生活和生命分開,進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江寶釵用各種方式紀錄著不同時期的文化,讓文化的力量得以穿越時空,永不消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