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樹與路

2007/07/02 16:05
2,00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文/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日前到竹北的焚化爐預定地探訪,當地居民帶領我們到附近的原生林保護區,其號稱是全台僅剩的兩個平地原生林之一。剛到達時,隨同的友人指著遠方的黃槿樹說這裡的林相是台灣常見的濱海植物時,我跟著望向了那一顆顆開著黃花的樹,那不就是小時我家後面小徑旁的樹嗎?!對動植物一竅不通的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家果然是靠海!

記憶中有幾種植物在我童年生活裡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隔壁門前的大樹,是許多阿公阿媽們乘涼聊天、含飴弄孫的所在;後院的小榕樹,是我避暑發呆看螞蟻與白雲的所在;連接後院與我的「後花園」的小巷旁的朱菫,與連接田野的小徑旁的黃槿,對我而言宛如到達桃花源之前的桃樹,一樣的落英繽紛,美不堪言。

在我家方圓三百公尺內,空間意象的變化多端,對小小的孩童而言,是多麼富足的一件事。當大人對我戲稱,我家後面的土地都是屬於我的(雖然都不是),我樂不可支,天天出去「巡守」成為我重要的「工作」!

然而隨著車流的增多,門前的大樹首當其衝,「不見了」,而乘涼聊天的社區聚會景象也跟著消失了;隨後道路擴寬,朱菫不見了,原本美妙的後花園也蓋起了一間間的房子;然後是後院的小榕樹也因為擋著車子的路而被砍了,我又失去了一個庇蔭的空間。碩果僅存的是黃槿,但也僅剩一顆。

就這樣,一條條的道路磨滅了一叢叢的樹,只因人們要的是方便、迅速與致富,然而卻失去了大自然給我們的優雅、清閒與舒適。樹佔地並不大,卻奮勇迎向陽光,以一支支的樹枝爭取空間,以一片片的樹葉擴大表面積,吸收炙熱,散發氧氣與清涼,同時根部向下抓緊土壤,涵養水源;而道路上的車輛,不但無法吸取太陽光做為能源,卻還要散發廢氣與熱氣,同時車輪底下的柏油路或水泥路,也讓雨水無法滲漏地下。天造與人造之物,優劣豈只天差地別。然而,人們卻因為比較或是虛榮之心,而寧願放棄上天的恩賜,選擇一時的快慰!

去年,我隨友人到深山,見到了許多參天大樹,其千百年的落葉也在土壤上積著厚厚的有機層,宛若海綿般的柔軟吸水又富有彈性。我在心中暗自盼望,千萬不要再開路把人帶上來,就讓這山保有它的神秘與靈氣;我更暗自感嘆,要不是這座山山勢陡峭,難以親近,這些大樹哪能留存至今!

幾年前至丹麥,見其城市與城市之間有著許多綠地,平地森林成為父母假日攜子郊遊野餐之地。而一些大公司如IBM旁更有林地,成為從業人員休息時的散步去處。由於彼時正逢初春,走在森林裡,聽著樹葉上的冰雪融化掉下的窸窸窣窣聲,心裡幸福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在台灣,這種地方卻只能到深山找去!

近來,政府灑出了許多政策支票,其中不乏道路工程,如蘇花高速公路,即其一也。不難想見,這些道路的開闢又要奪去多少樹靈。另外,一些大型開發案也正蠢蠢欲動,如中油八輕、台塑煉鋼廠等,卻也未見政府依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原則而予以制止,真不曉得政府對抗溫室效應的對策何在。

樹是上天給我們的有形慈愛,而我們竟不加以珍惜。想起那一棵棵消失的樹,看著過去幾年來的高溫,這彷彿是那些曾經擺曳在風中的樹靈們給我們的警告,絕不祇是熱而已。希望這樣的高溫,能熱醒更多的人,而改變其價值觀、生活模式,並進而促成政策走向的改變。請讓車輛減少、道路減少、排放污染與二氧化碳的工廠減少、樹木增多,不要再剝奪每一個孩子原本都應該擁有的美好環境,不要再成為小孩心中的可惡大人們。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7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