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三) 銀髮游藝

2015/05/24 21:51
1,784次瀏覽 ・ 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二)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73579

----------------------------------------------------------------

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三)

如果針對道學(道家與道教的綜合)與佛學經典內所記載,兩個系統內關於透過人體自身的運作,因而產生心理意識的特殊認知過程,將它們初期運作共通部分粗略的歸納起來,便可以得到一個以傳統觀念構成的運行效果流程表如下:

照片

讀者如果願意以這個運行流程,暫時作為參照的標準,且回頭考慮古代人造字的可能本義,然後,單純的以文字使用的差異,來理解前節所提《竹簡老子》第二十四簡(通行本第十六章)及其它《老子》版本的相對應文句,便會發現它們是對同一身心運作現象,所作不同面向的描述。此處只對竹簡版和通行本兩者作比對探討。分析如下:

竹簡《老子》所說「至虛,恆也;獸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堇。」在通行本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前者的「至虛」一詞所用的“至”字(請參看圖一,該圖取材自《楚簡《老子》柬釋》,魏啟鵬著)本意是「到達」,重點放在想要到達的目的地;不論是實體的位置或抽象的境界。而後者所用則是“致”字,本意則是:有所作為以到達,原意偏重於到達目的地之前的作為;“致”字右偏旁從卜從又,《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小擊也」。兩千年來對該解釋文,似乎沒有學者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不過,查考甲骨契文的寫法,便得知它像人手執持一工具,且這個寫成“又”字形的手型符號,本意應指有計畫的行動。所以「小擊也」,可從兩方向去理解:當行動者的立場具善意時,指的是鞭策或勉勵的意思;然而,當心態是拒斥或對立時,則表示警告。所以不論是哪種立場,“致”字表示的,是籌畫或鞭策使之能到達目的(地)。

接續的“恆”字,《說文解字》解釋說:「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㠯舟施,恆也。□(此處原文是一古文字符號),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恆。”」解釋文中的「古文恆」該字的寫法,便是竹簡所用的字型。而清代《說文解字注》則對「“如月之恆。”」的說法作更進一步的注釋說:「《傳》曰:恆,弦也。按,詩之恆,本亦作□(此處原文也是一古文字符號),謂張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從月。」

透過上述解釋,讀者因此應該可以理解到,至少遠從使用甲骨契文的商代起直到漢代初期,“恆”字所代表的概念主體,便是以人有限的生命,來看其所處世界的狀態,認為月亮是不會消逝而永久存在的。並且,它不是以一成不變的型態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卻是令人眩惑的,表現出獨有的律動變化--「盈、虧交替」;對當時人來講,這變化,同時暗示著自然界背後隱藏著令人畏懼的神秘力量,能驅使月亮作出規律行為。理解了這一點,便能明白月亮給古人的強烈映像,更該是在黑暗中所給予的光亮及其恆定的變化。也因此,竹簡版《老子》的「恆也」一詞,指的是「至虛」,即到達虛靜境界後,身心產生的穩定變化及境界--「明」。而通行本所用的“極”字,古文的寫法和“恆”字字型相似,或許因而易錯識,但是在強調行為過程的「致虛」認知下,想來以“極”字來強化「盡力達成」的概念便成為合理的說明與選擇。

如前節所探討的,簡文:「獸中,篤也」的“獸”字,原書寫文字,從「單」從「犬」;今天適當的解釋應該是「狩」。這個字也可從正反、二個面向解讀:以積極的正向態度來看,是四出搜捕獵物,因此可以視為「巡狩」來表達;反之,則是消極的守株待兔,其概念便成為「靜守」。而由竹簡用字來看,顯然屬於前者。

至於「獸中」的“中”字,則是華夏文明的神祕字。

照片

就目前可得的資料看,在周代初期的青銅器銘文裡,它就有好幾個不同的寫法。比對這些字形,可以看出共同的核心構造便是今天所用的“中”字,但是這個字在當時多用於表示族群中輩分的排序,也就是今天使用的“仲”字(如仲父),其他不同寫法則是因不同的使用目的,添加不同部首符號而成(請參看圖二,該圖取材自《古文字類編》,高明等編著)。例如:A字型,是上、下加上代表集體行動時,用來指揮行動的旗幟符號而成,該字常用在代表有形的地理上,或者抽象的行政制度核心區域;B字型,(莒大史申鼎)是添加代表公室或宅第的符號而成,在該青銅銘文裡“中”上方加用該符號,筆者猜測可能表示的是古代內史的職務。但是值得重視的,是該文字的“中”字符號書寫方式,顯然不同於剛才所舉的例子,前者“中”字的「口」字部位大體是寫成橢圓形,而此處寫法卻是半圓形。另外,在《金文常用字典》內明確的指出,史、事的金文寫法(以及甲骨契文)其口部位形體全都是寫成半圓形(請參看圖二)。從文字的使用內涵來看,我們似乎可以臆測:半圓形的口形符號,是用於與人相關的字,也代表一切有靈性的生命,如“史”、“告”、“問”等;而橢圓形或正方形者,則表示區域或部位,如“邑”,如“正”。如果這解釋算是合理的話,就不難理解古代“兒”字,其造型使用的是上半部明顯表示囟門未合實的半圓形且類似陷阱的符號。因為古代人相信,嬰、幼兒的靈氣仍可自由進出該處,等到囟門閉合後,常人的靈氣便會閉鎖在軀體之內,不再能夠自由出入。這也就間接的表明,《說文解字》解釋“中”字說:「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所說「上下通」可以解釋作體內「行氣」;因為對“丨”字,《說文解字》另有解釋說:「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凡丨之屬皆从丨。」。

與上述記載相呼應的,是在道家修練典籍中,所謂修純陽之氣,正是把頭部乃至於上天的正陽之氣,導引下行去取代下丹田的陰氣,因此稱為退陰符。同時在《周易參同契》內解釋上述作為的前置功夫是:先使內氣由下丹田向上運行,如此將其微弱的陽氣轉移至頭頂之處而稱為進陽火。這樣便構成一個圓形的體內氣循環。如果只從正面去看,該圓形的氣循環就變成由下往上,然後再由上往下來回往復不息的“丨”字形運動。筆者認為這便是傳統先聖先王經典內,所稱的「道一」或「精一」的由來,這是經過專志精誠的身體實踐,然後得到心裡意識上深沉證悟的結論;也是《荀子》所稱的「虛壹」--因為所指是氣行的虛有行徑。先民認為恆常的修“丨”,便進入「念純」,進而洞明世事。因此,從古代常用字彙裡,便可以見到與“丨”有關的構造,如“尹”:表示「能執一以用事」請參看(圖三,該圖取材自《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馬如森著);如“君”:表示「行道一而群萬靈」;如“朕”:表示「奉一以濟度萬民」。終究看來,秦代統一文字的書寫,不但消除了不同“口”字的寫法,同時也模糊了不同的思想概念。

照片

由此判斷,竹簡《老子》此處的“中”字寫法,表示的應該是人身之正中,也就是黃中部位。而此處,也正是古代人認為人心念、意識所在的部位;讀者只消查看所有以心字部首建立的字,不外乎與思想情緒有關便可明白。明乎此,「獸中」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然而,在理解竹簡所用“中”字的本義之後,讀者便能明白巡狩有形的部位所通達的卻是天地間的萬理。但在通行本改成「守靜」的說法下,至理掩沒莫明,同時顯示出所表達的不過是針對持心修道練氣的外顯行為、表象而言。

而“篤”字,原簡所用字形不見於《說文解字》內。該字從「享」從二「午」。“享”字在青銅器銘文中常用於「享孝」、「永保用享」等詞,意思是用豐盛的犧牲來祭祀祖先,同時也指出並警惕後代,能有豐盛的生活,是依賴先祖們所做的種種功德。“午”字,有鞭策之意。連用兩個午字,則是極盡用心的意思。所以,原簡文中的意思應該是說:如祭祀獻享般,呈現豐富的奉獻物類。如此一來,「獸中,篤也」便是兩個先後接續的境界:前者,表示在「恆」的靜定狀態中,去捕捉意識內可能產生的一切幻境、思維;而後者,則表示透過前者的持續努力,心中次第產生豐富事務的相。相對於此,通行本的“篤”字便是後人強調的「篤實」,指的是對「守靜」行為的堅定與忠誠。                

下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四)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80683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