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掠地的美麗水生植物---大萍
文/邱昭豪(荒野溼地植物庇護中心推廣講師)
大萍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生植物,田園中、流動緩慢的水域很容易發現到它的蹤跡,它總是默默地以讓人無法察覺的速度,迅速佔領整個水域,使得整個水面上佈滿著它。大萍為草本水生植物,它的葉片成倒三角形,表面有明顯的波浪狀,植株幼小的大萍葉片會平貼於水面上,而成熟的大萍其葉片會挺出水面,生長良好時葉片可達30公分,葉表面黃綠色,葉背有點灰白色,且葉片厚表面佈滿白色絨毛,白色的絨毛具有防水的功用,當水滴滴在它身上時會形成一顆顆亮晶晶的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有如清晨綻放的鮮花,更凸顯大萍的幽雅姿態。
因為大萍的葉片密集著生於極短的莖上,使其外觀有如觀音的蓮座一般,更像似一朵朵綠色的出水的蓮花,因此有人稱它為「水芙蓉」,水芙蓉這樣美麗的名字,令人很難聯想到它竟然也是危害台灣水域生態的外來種植物之一。
每一種水生植物都有適應水域環境的生長方式,如布袋蓮具有氣囊可以漂浮在水面,輕而嬌小的浮萍藉著水的表面張力漂浮在水面,大萍則是利用佈滿全身的絨毛藉著水的表面張力而漂浮在水面上;它厚厚的葉片中,也有空室內含有空氣,促使大萍漂浮在水面;除此之外,大萍有著多而密集的根,這樣的根可以促使大萍穩穩地漂浮著,不至於因風吹拂而東倒西歪。
在水域夠深的環境中,大萍的根部並不會接觸到泥土,水面下的羽狀鬚根,生長得綿密而長,長約可達30公分以上,其懸浮的根更是水中生物覓食與藏身之處,由此看來,大萍似乎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並不大,但實際上由於它強勢的傳播能力,使得水域的生態環境因它而改變。
屬於天南星科的大萍也會開花,只是它的花朵相當的微小,而且在葉片的基部綻放,若是不仔細觀察的話,還會以為是初生的新葉;大萍的花屬於佛焰花序,有著淡綠色到白色的佛焰花苞,表面還長滿著許多絨毛,中央則密集生長著許許多多淡黃色的花朵,雄花在花序上部,而雌花在花序下,雖然大萍也會開花結種子,但其果實、種子不容易發育,因此大萍的傳播不是以種子繁衍為主,多年生草本的大萍,其主要的繁殖方式為無性生殖,成熟的大萍會長出許多走莖,並且長出一株新的植株,甚至幼小的大萍也會伸出走莖產生新的大萍,因此在撈大萍時,往往不會只有撈到一株,通常會撈起一整串。大萍用這樣繁殖方式,可以在水面上迅速地繁殖。
由於大萍能順水漂流,因此河川水位低淺、接近靜滯之處和洄流處與攔水堰、橋墩附近則會堆積許多大萍,現在台灣地區的河川許多已經遭到大萍的危害,如鳳山溪、後龍溪、中港溪、得子口溪等等,在枯水期間,整條溪流成為淺水,如此的環境更加適合大萍的繁衍,使得整條河床有如「綠川」一般,但這樣美麗的景色,背後卻隱藏著許多生態與環境危機。大萍的淤積可能會阻塞河川,一旦颱風或大雨降臨,往往造成水患;另外大萍的葉片很容易枯黃脫落,這些葉片腐敗後可能造成河川水質優氧化,造成河川環境污染;另外生長密集的大萍,在河面形成厚厚一片如綠色的地毯般,河面幾乎密密麻麻,河面下則缺少了陽光,水面下的水生植物便難以生存,造成河川生態的危機。
台灣地區的溪流河川與湖泊已面臨大萍的危害,但是現今政府機構對於清除的責任歸屬並不明確,農業局、環保局和水利課等相關單位也未能提出有效的對應方針,許多臨川居住的社區居民,為了挽救社區河川與維護社區環境,主動向政府申請經費補助清除大萍,但是這樣的方式並沒有完全根絕大萍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為止,堆積於河川或溪流的大萍,有時因為大雨降下使得河川中的水量豐富,藉著水流反將大萍一股腦兒沖至出海口,大萍難以適應鹹水環境,紛紛死亡,成為河口溼地的有機質。
大萍因為其美麗的外觀,至今仍然受到許多人青睞,許多地方甚至還有販賣大萍,在室內選擇一方小小的水盆,放上一兩株大萍,別有一番風味,但是繁殖過多的話,則應該清除過剩的植株清除曬乾,絕不可隨手丟入河渠或池塘中,以免造成嚴重的問題。最佳的情況是絕對不要種植大萍,在溪流、河川、農田、池塘與水圳中發現它的蹤跡時,最好將其棄置於路邊,避免其危害台灣的水域環境生態。
大萍
學名:Pistia stratiotes L.
科別:天南星科
別名:水芙蓉、大蓮、大蕊萍、大藻
大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其生長的方式有如浮萍一般,漂浮在水面生長,但是其葉片相當大,有別於一般的浮萍,故稱為「大萍」。大萍早在17世紀便在北美被採集記錄,但一般學者根據大萍的伴生昆蟲,相信其起源自南美洲,而後傳播歸化到其他地區,目前全球除了兩極以及北歐之外,各地區都可以發現到它的蹤跡。但是在東南亞與台灣地區,也有專採食大萍的昆蟲,因此其起源是否真為南美洲仍有待商榷(參考:台灣水生圖鑑p117)。
參考資料:
1.《台灣水生植物圖誌》,楊遠波等6人,行政院農委會印行,(2001年12月)
2.《台灣水生植物2》,林春吉,田野影像出版社,(2002年6月)
3.荒野保護協會台北溼地植物庇護中心萬里站站長陳德鴻先生口述
4.荒野保護協會溼地植物庇護中心執行秘書王元才先生口述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6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