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醫療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背後 錢建文:台灣已走向醫療崩壞之路

2015/02/27 08:52
6,177次瀏覽 ・ 21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醫療是我們生病時大多數人想到的解決方式,曾經被政治人物誇耀的台灣之光,現在請看是怎麼模樣!!!

照片

不要再說台灣是鬼島!台灣醫療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看完數據我驚呆了...默默  2015-02-18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235102

(此篇文章無法拷貝,請直接看原文)

@@@@@@@@@@@@@@@@@@@@@
1. 台灣已走向醫療崩壞之路 2014年08月01日00:06  

作者:錢建文(彰化兒科醫師、醫勞盟常務理事)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801/443649/

台灣醫療體系百孔千瘡,偏遠地區醫療搖搖欲墜,其根本原因到底是甚麼?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的解決方案,包括國際醫療專區和DRG給付制度,究竟是毒藥還是解藥?醫療崩壞真正的解藥到底是甚麼?要回答這些問題,都要先從回顧台灣醫療制度的歷史來看起。
 
台灣健保制度由許多公衛學者設計之初,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我們的全民健保為一種社會保險制度,而不是社會福利制度。因此健保局必須自負盈虧,控制支出,入不敷出時就增加保費。但是從事後的歷史證實,由於近年來台灣整體政治社會情勢演變,造成貧富不均的問題不斷擴大;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之中,要調漲依照類似現有不公平的稅賦制度的方式所徵收的「健保稅」,必然被已經受壓迫的受薪階級所極力反對,兩次合理反映健保保費的交換條件,就是衛生單位最高政務官的烏紗帽。

然而在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的政治人物,卻時常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把健保當成社會福利看待,不斷灌輸人民健保可以吃到飽的錯誤觀念;一旦有昂貴的新檢查或新治療,都盡速地納入健保給付範圍;而原本應由政府負擔的公共衛生與福利項目,也不斷轉嫁改由健保支出,讓健保承擔政府在許多不當建設之中亂花錢之後所造成的財政拮据的後果。而某些人民團體,也把吃到飽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權利,甚至把醫療當成是一般的消費行為對待;但當講到應盡的義務時,卻又百般阻撓。
 
監察委員黃煌雄先生花了很多的時間與資源做了一個我國全民健保總體檢報告,他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台灣的健保制度「需求面很社會化,供給面卻很市場化」;「是社會福利,也是社會保險」,「既不是社會福利,也不是社會保險」,他很有智慧的形容這種情況是「有台灣特色的健保制度」。

但是我認為這種「拼裝車」式的制度,正是台灣醫療問題最大的歷史根源。這種制度搭配十多年來奉行新自由主義並且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小政府」,正好成為政府規避應有責任的藉口。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支出中由政府公支出的比例越來越低,偏遠地區的公立醫院也不斷撤守,公衛預算也逐漸輕忽。政府面對人民說健保是社會福利所以理應吃到飽,面對醫療體系時卻說健保是社會保險要自負盈虧,因此要有總額預算制度。政府一方面享受分配資源的權力,在另一方面卻不盡在「公醫制度」中政府所應負的義務。不斷放任「供給面很市場化」的結果,就是市場中只剩下有能力可以降低成本的財團大型醫院才能生存下去,地區醫療不斷萎縮,中小型醫院不是倒閉就是被併購,因而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就更為惡化。地區醫療瓦解之後,無論輕重疾病都湧進大型醫院,造成急診體系瀕臨崩解。

這種拼裝車式的政策,就是台灣醫療問題最關鍵性的歷史根源。這就像核四反應爐與系統控制是兩套供應商提供,也像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權責不分;四不像的制度,真的好可怕。
 
第二個歷史根源,就是十多年前為了選舉的政治考量,為了因應在野黨力推的健康政策,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全民健保就倉促上路。因此健保的給付標準,就沿用了過去問題百出的公勞保標準,十多年來,改變有限;造成了許多同工不同酬,或不同工卻同酬的亂象。給付標準到底有多不合理?我們來看統治者常喜歡拿來互相比較的南韓,他們給付早產兒的醫療照顧是多少?而我們是多少?

台灣人去了國外,才發現台灣的醫療有多便宜,但是自己曾盡了應有的義務嗎?還是已經養成醫療費用就是應該由別人出錢的習性,就算是由外國人出錢也可以?政府有盡責嗎?其實都沒有,政客與人民聯合起來把負擔轉嫁給醫療勞動者,讓醫療供給市場化,去自由競爭。這種「先求有,再求好」的一貫錯誤心態,就是第二個歷史根源。而事實證明,先有了之後,就很難再好了;而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就像今年度的高中免試升學一樣。
 
第三個歷史根源,就是台灣政治人物的一貫執政準則: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做事,而不是為了國家社會的永續與大多數人民的幸福去做事;因此時常推出許多沒有用的「花瓶政策」,卻不願意處理問題的根源,因為後者會遇到各種既得利益者的反抗。例如在健保規畫之初,本想建立轉診制度,卻遇到已經習慣於耗用醫學中心醫療資源的民眾反對而作罷,造成到現在都還沒有依法實施健保法規定的轉診制度。

再以喧騰一時的DRG給付制度來看,為什麼這個制度在國外很好,在台灣卻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在先進國家權利義務關係分明,沒有健保拼裝車的問題;也有合理的給付與配套措施,保險不給付時就由私人保險或自費支出;更沒有抗拒做根本問題改革的官員,當政策被質疑時,不去想如何減少制度的負面缺點,卻只會汙衊地說「醫師愛錢」。其實大多數醫師愛的是病人的命,健保官僚才是「愛省錢」。
 
國際醫療自由經濟區到底是台灣醫療崩壞的解藥還是毒藥?醫療到底應不應該商品化?自經區是否違背醫者初衷,因此是不符合「醫德」的;還是自由化是醫療勞動者的解放希望?我認為在沒有解決歷史根源的問題之前,醫療自經區就是台灣的毒藥。只要健保拼裝車制度還在,政府繼續規避自己的責任,一方面以不當總額與DRG制度剝奪醫療機構依照健保合約替人民進行醫療時所應得的勞動收入,另一方面放任醫療機構供給市場化的同時,卻又阻礙自由經濟體系下最重要的勞動條件保障,醫療自經區就是毒藥,既是醫療勞動者的毒藥,也是全體國民的毒藥;錯誤的政策將造成基層醫療勞動者被壓榨的更嚴重,而最終造成醫療崩壞的苦果,也將由全民與我們的後代來共同承擔。
 
所以醫療崩壞的解方不是自經區,而應該是:第一、加強政府責任,增加公支出佔國民健康支出比重,並且停止以總額預算等不當方式剝削醫療血汗勞工所得;第二、合理人民責任,實施轉診制度,保費入不敷出時若不合理反應成本,就要減少給付範圍,保大不保小;第三、保障勞動條件,合法地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並且立法規範護病比下限;違反的醫院,就嚴格禁止經營者另外經營國際醫療業務。如此來解決台灣醫療問題的歷史根源之後,自經區不自經區,就不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了。

@@@@@@@@@@@@@@@@@@@@@@@@@@@@@@@@@

2. 誰是醫療崩盤的幕後黑手?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64期  2012.07.01
 
作者 : 張曉卉、林芝安  圖片來源 : 周書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1972

醫生名嘴上電視、各方醫療人員在報紙或臉書裡,砲口一致罵「健保」是醫不聊生的禍首。 前衛生署楊志良跳出來投書「笨蛋!問題在醫院」,直指財團醫院才是壓榨醫護人員的藏鏡人。 醫改團體則認為衛生署、健保局、醫院都是逼迫醫護人員求去的共犯。 到底誰該負責阻止這毀滅性的崩盤繼續下去?

誰是醫療崩壞背後的黑手?

醫療支出是已開發國家最低

● 佔GDP6.9%,在OECD已開發國家中敬陪末座

● 國家醫療支出成長至7.5%的支票跳票,漲健保費困難

衛生署政策失當

● 專科醫師訓練規劃彈性太大,造成四大科失衡

● 沒有規範財團法人醫院

● 醫師工作權益沒有保障

● 醫院評鑑流於形式與作假

健保:有限資源提供無限服務

● 政治力介入,給付包山包海

● 支付過低醫療變成廉價商品

● 給付不公,做急重症醫師辛苦又少錢

● 護理人員給付項目稀少

● 支付制度扭曲醫療生態

醫院:醫管變企管

● 看病、檢查、開藥三多

● 重門診輕住院,挑輕症棄老殘

● 擴張版圖,擴建加床開分院

● 施壓政府,阻礙改善醫護人員的不合 理工作條件

醫療糾紛增加5倍

八成五集中在內外婦兒四大科

八成採刑事訴訟

病人是最大犧牲者

● 防禦性醫療,醫糾更多

● 同卡不同命 無婦產、兒醫、無急診鄉鎮增加

● 大醫院一床難求 小醫院倒閉,關床關病房

● 急診壅塞更嚴重

白色巨塔崩塌

● 醫師棄守急重症,轉向風險低的科別

● 護理人員流失,留守臨床的護理師和醫師,工作更血汗

● 醫護過勞,醫療疏失風險大增

醫療崩盤、六大皆空……,是誰造成的?最近成為醫界、學界、醫改團體對嗆的話題。

台灣醫療支出已開發國家最低,歷任衛生署長拿官位換調漲健保費

2009年,台灣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6.9%,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或稱已開發國家)會員國相比,約等於14年前的日本水準,低於南韓,只高過墨西哥。馬總統曾在競選時承諾要將醫療保健支出提高到7.5%,迄今尚未兌現。。。。

文未完,請點閱原出處。。。

@@@@@@@@@@@@@@@@@@@@@@@@@

3.  財團醫院搬錢術 25大醫院財報全揭密 肥老闆瘦醫護手法曝光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4047

「現在醫師真的、真的很缺,我有用過波蘭醫師,素質其實還不錯,最慘的是中南部很多小型基層醫院找不到醫師,只好引進菲律賓、泰國、蒙古等無照醫師當開刀房醫師;聽說政府還要研議繼續開放更多外醫、外護,」一位不願具名的醫院院長透露。缺人、工作量大,但所得卻一年不如一年。根據推估,1個內科主治醫師每個月最少排72小時的門診、照顧最少300人次的住院病人、做40個大腸鏡,才能領到約10萬元的薪資,要是業績不好,薪水可能比最基層的住院醫師還低。因此,這幾年,醫護人員不是往醫美等領域發展,就是離開台灣到中國或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發展。

醫療體系病得不輕!
無醫師、無床位、無好藥

醫護人員欠缺,到最後,有病床也無法收治病人,床都開不出來了。「勉強超收會出人命!」剛開完醫務會議的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教授黃崇謙感嘆,每逢歲末年終,北醫的急診病人總是等不到床位,但人手不夠也束手無策。有病床、沒人手,有藥品、效果卻不好。「長庚醫院從我當住院醫師至今,已經幾乎把所有原廠藥換成更有利潤的台廠學名藥了,就算病人、醫師不斷反映療效不佳也沒用,」去年底以《我為何離開長庚醫院》一文批評醫院使用學名藥、引起醫界軒然大波的高雄長庚皮膚科前主任吳唯銘無奈地說。

無醫師、無床位、無好藥,台灣醫療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但弔詭的是,醫院卻不斷擴張規模,新院區一家一家動土、設備一台比一台先進昂貴。去年長庚標下新北市土城醫院的BOT案,規畫成上千床的教學醫院;一旁總是門庭若市的亞東醫院則重新裝修大樓門面;而在彰化的秀傳則宣布重金投入智慧醫材,未來還要再發展國際醫療。這幾家醫院高調的動作,都與底層醫護人員大嘆血汗的情況,完全矛盾。

長庚、秀傳、亞東??這些醫院真的沒錢提高醫護人員待遇嗎?根據衛福部去年底公布的醫療財團法人2013年財報顯示,目前全台有2萬多家醫療院所、共9萬8000張病床,其中,52家醫療財團法人一年吃掉健保1441.5億元,占比高達4分之1。長庚蟬聯最賺錢的醫院,一三年稅後盈餘19億元,雖然創下史上新低(過去都有百億元之譜),但醫務收入卻高達508億元,醫療利益率也有2.25%;亞東則賺4.22億元;秀傳也有0.3億元。

神奇的搬錢術
董事收入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比對前一年度財報,彰基、馬偕這兩家宗教型醫療財團法人近來整體獲利能力迅速提升,但醫務利益率表現最好的則是義大及奇美醫院,分別為5.37%及4.37%。新光、亞東、慈濟、國泰等醫療業務雖虧損,但業外收入豐厚,彌補後還有數億元的盈餘。。。。

請看原報導還有三頁的文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