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業轉型 輕鬆學習DIY
【記者王惠鈺/台中神岡報導】
吹過的氣球變得鬆垮,只要用吹風機吹幾秒,氣球就可以恢復成原本的模樣!在「台灣氣球博物館」裡,不僅可以看到早期輔助手工製造氣球的機器、氣球的製造過程和發展史,也能夠親自體驗製作氣球的樂趣,從中學習氣球的知識。
保存在台灣氣球館裡輔助手工製造氣球的機器,都有將近50年的歷史。
記者王惠鈺/攝影
2006年,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參加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的觀光工廠輔導計畫,保留木造舊廠房和手工製造氣球的機器,轉型成為「台灣氣球博物館」,並於2008年開放參觀。「我們希望成立博物館後,能夠以教育的方式來回饋社會,讓大家了解氣球的製造過程。」台灣氣球博物館執行長游婉渝表示。「台灣氣球博物館」除了保有舊型機器外,更增加氣球在台灣的發展史介紹區和氣球應用推廣的展示區,希望藉由館內人員的導覽,讓民眾更加了解氣球的製造過程與歷史。遊客劉怡君表示,看到這些輔助氣球生產的機器,覺得很有趣,便想帶著小孩一起來學習知識。
參觀完博物館後,遊客來到「DIY教室」,聽從館內人員的解說,一起體驗製作氣球的樂趣。「從烤箱把氣球的模具拿出來後,旁邊有準備好的凝固劑<註一>和乳膠液<註二>,製作步驟的口訣是一十五十。」游婉渝說。「一十五十」的口訣是指將氣球模具放進凝固劑一秒鐘,然後慢慢移出,過10秒鐘後,再將氣球模具放入乳膠液5秒鐘,然後慢慢拿起,數10秒鐘後,用大拇指和食指將氣球下端向上捲,做出方便吹氣球用的吹嘴,接著只要將氣球模具放進烤箱烤乾,氣球就大功告成。遊客陳奕嘉說:「原來做一個氣球並不困難,一下子就完成了!」DIY教學簡化了原本複雜的氣球製作過程,讓大人小孩都能輕鬆製作屬於自己的氣球。
除此之外,為了保留製造氣球的舊型機器而轉型成氣球博物館的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目前台灣唯一僅存的氣球製造公司。「當時(民國五十年代)製造氣球的工作環境溫度極高且氣味難聞,再加上民國七十年代潭子加工區的成立,勞工紛紛出走造成許多氣球製造廠停產。」游婉渝表示。全台原有20家的氣球製造廠,其中15家集中在台中縣市,因加工區的成立,造成當時還需要大量人力的氣球工廠因此停擺。而大倫氣球當時就已從國外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因此能夠渡過氣球工業的低潮。游婉渝說:「當時創辦人開始改變行銷策略,才讓大倫撐過那段時間。」自行研發適合台灣的生產機器、提高產品包裝的彈性以及嚴格的原料品質要求,使大倫氣球因此能突破低迷的氣球工業時期,成為目前台灣唯一的氣球製造公司。
「台灣氣球博物館」的成立,使得製造氣球不再只是為了玩樂,更多了保留產業與教育文化的價值。
<註一>凝固劑的用意是要讓製造氣球的原料(乳膠液)能夠均勻地附著在氣球的模具上。
<註二>乳膠液是製作氣球的原料,來自天然的巴西橡膠,DIY教室提供已加入天然色料的的乳膠液,讓遊客能方便製作氣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