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美麗新家園
文/金恆鑣(生態學家、荒野顧問)
一個人(甚至整個家庭)長期浪跡天涯、四處飄泊,外表上看來過的是無牽無掛與瀟灑自如的生活,其實在靜下來的許多時刻,內心也會渴望能有一塊他站得穩的土地,一個能拴得住他不再飄泊的地方。
這個土地往往是他的家鄉,一個充滿童年回憶的出生地。困難的是,你得首先能放下在外地建立的社會地位、物質財富與人際關係,要有足夠勇氣回到家鄉後重新開始生活。
一個最現代最實際的例子便是在四、五○年代出生的台灣人。這些人大學畢業後,未在社會做過事,大多直接赴外國留學,進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在獲得學位,成家育子,有固定職業後,一晃便是十年過去了。白天忙於生活,無暇思索現況,到了夜深人靜時刻,腦海中往往浮起繼續留在國外,抑或返家歸土的思考。與我同時出國並在國外停留十年以上的同學,僅我一人全家返國,可見付諸實現的返國就業,在我這一屆同學中是罕見的事件。
然而,年老返鄉的欲望似乎是許多生命的現象,中國人便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使我想起鮭魚群的傳奇故事(見《拯救鮭魚736》)。鮭魚在溪流中誕生,度過牠在淡水的童年日子後,游向完全陌生的汪洋大海。數年後,牠長大成熟,尋尋覓覓與克服萬難的游向昔日誕生地的溪流,有的有幸能完成繁殖下一代的生命現象,老死在家鄉。鮭魚的返鄉是基因使然,而人類的返鄉原因雖然複雜得多,難道沒有絲毫的基因成分在內?旅遊在外只是手段,歸鄉才是自然規律?
《重返美麗家園》的作者鄧寧,便是有「家園意識」的人。那是他在菲律賓時受到當地一位班瓦森族原住民的啟示,才頓悟他在美國過的是只有事業而無家園的日子。他回到美國後便舉家返回他的出生地──西雅圖市。他在西雅圖市成立了「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其任務便是要促成西北地區有一個健康與環保的環境,與人們有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鄧寧在《不可思議的消費鏈》(還我綠色地球系列之二)中指出,人類今日追求的生活方式與消費形態,是破壞地球環境與遲早會摧毀人類社會的原因。
如果要扭轉這個趨勢,脫離這種生活系統,便是要追究「何處出錯與為何出錯」。第一個出錯是人口太多,消費行為太浪費,霸占全球的面積太廣,無視於地球上其他生命之存在,不知道其他生命對「永續人類」的價值,也不知道何謂「幸福的人生」,缺乏「家園意識」。家園是指小至居家住宅,大可擴充到社區、城鎮、國家乃至全球。
人類住宅區無限制的蔓延到市郊與海邊,住到原本人煙罕至的自然野域。都市蔓延的結果,道路網便愈來愈密,路面愈來愈寬,車輛愈來愈多,行車愈來愈壅塞,石油消耗愈來愈多,空氣、水、土地、地下水之污染日趨嚴重。因為消費太多與不知節省,垃圾埋置場與焚化爐愈蓋愈多、愈大,毒害物質累積量暴增,結果生物多樣性急速的喪失。
鄧寧從人類搾取自然資源的不當,與不知節制的累積財富的過程,說明人類的足跡一步一步的逼退自然。人類利用河流(灌溉、建水庫、發電、漁撈)、森林(砍伐森林)、野生動物(獵殺取毛皮)、採礦、海洋生物是搾取式經濟模式,是步上人類自取毀滅的途徑。
鄧寧在《重返美麗家園》中特別提出美國在七○年代的政策是鼓勵住宅搬出都市商業區(見《你,還在開車嗎?》),開發市郊為住宅區,結果是汽車快速成長,公路密度急增,自然野地面積銳減。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大量的糟蹋掉能源,大地要復原已愈來愈困難。
他建議人潮應回流到都市居住。但是這個都市非目前冷冰冰的水泥、玻璃與金屬築成的純粹商業城,而是融合居家生活的社區與工作環境的商業區的都市。那該是一個有魅力、充滿人氣、活力四射與環保又安全的混合式都會區。如此侵占自然野域的面積(尤其是環境敏感與脆弱的生態區)會縮減,已破壞的郊區也有希望回復,這對節省能源有顯著的成效,野生生命也有生存空間。
但是讓我們樂於遷移到商埠與住宅合一的未來城市,那必得是一個全新規畫的都市,環境必得優於現在的獨棟獨院房子,環境的空氣、噪音、衛生、安全、便利、交通都須獲得改善,是一個有人情味、守法與有社區意識的大商業住宅區。這種都市規畫為打造五十年後可實現的願景,鄧寧稱之為「二○四○年都市改革展望計畫」:打造新都市,建設「混合功能的社區」,密集開發都市中心,規畫市郊為開放空間。這是鄧寧喊出來的口號。
為了解決石油危機、交通壅塞、空間配置混亂,必須建立人性化的辦公室空間,住宅與辦公大樓相鄰,破除昔日浪費空間的郊區住宅建設模式,搬離獨棟獨院的住家。他呼籲政府要教育市民與提供協助,共同為打造新都市的願景而努力。
根據最新的估算,人類如果再如此不知節制的使用與浪費資源,就是有三個地球都不夠揮霍。教育市民要有生態成本、人口穩定與永續生活之觀念。眼前的重要之務是減少垃圾量、保護河川、節約能源、清除污染與改善公共交通,進而穩定地球的氣候與保育海洋的生命。
現在資訊科技極為發達,資訊革命已經啟動,我們要善用資訊,而非複製資訊。許多資訊科技(如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探側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都已不是專家的寵物,現代化的市民也可使用這類科技,改善地球的健康與造福「人」與「其他生命」。
鄧寧從菲律賓原住民的一句話──「你的老家是什麼樣子?」中驚醒過來。回到美國仔細看察家鄉,便認識到美國社會(台灣社會也是如此)的資源使用與生活方式有徹底改革的必要。
最後,所有問題都源自人類的活動,而敦親睦鄰是新都市的市民必須要有的社會行為與人際倫理。這要靠智慧與努力,改變現代人冷漠相待與自私自利的行為。
人類有遠景嗎?鄧寧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你認為呢?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3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