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謀求都會建築的生物多樣性

文字-A A +A

文/林惠民(荒野義工、健康環境規劃顧問)

綠建築九項指標的第一項,便是「生物多樣性指標」,而「生物多樣性」是什麼意思呢?長久以來人類一直過度地開發環境與消耗地球資源,造成自然界的物種大量滅絕,目前每天有超過一百種以上的物種滅絕,滅絕的速率是自然滅絕速率的一萬倍以上。

而人類日常依賴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衣料、食物、能源、家居物品乃至醫藥等,大部分都來自於各種的動植物。雖然人類現在可採用生物科技的方法製造許多產品,然而儘管生物科技再發達,若無許多不同的生物基因存在,也是無用武之地,所以維持物種多樣化、基因多樣化是延續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措施,但是依照我們目前破壞環境傷害生物的速度,估計到了2050年,世界上將有會四分之一以上的物種消失,我們的子孫將會遇上糧食缺乏、疾病無藥可治、能源耗盡等問題,到時候人類將難以生存。

為了挽救基因消失、物種滅絕、生態體系劣化等問題,美國國科會於1986年首創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其意義指的是地球上千萬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

而綠建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就是要告訴大家如何針對居住環境的設計,增加讓生物棲息與暫時停留的機會。事實上,任何建築開發行為一定會影響到自然環境生態,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必要之惡,雖然不可能避免,但若我們能盡量採用新的綠建築生態工程技術,盡量減少開發行為對於生態造成的破壞,則可使這些影響降到最低,不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使自身及後代子孫皆能受益。

挽救生態的破壞並非是政府或專家學者的工作,每個人都應該貢獻一份心力。事實上,即使在這充滿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要擁有自然的生態環境並非如同想像中那樣的難以達成。我們並不需要對稀有或瀕臨滅絕之植物予以刻意繁殖,或在社區環境中刻意塑造特別的生態環境,許多標榜為生態園區的地方,多以人工行為來引進、創造、複製一些螢火蟲或蜻蜓棲地之樣版生態,這種做法是不符合生態理念的,同時因對這些物種的來源等知識有限,常供給錯誤的生存環境,甚至會引起這些稀有物種遺傳特性的損害。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任何地區開發的過程中,都應保護或保留一些適合生物生長的環境,盡量避免人為的過度干擾,讓所有的動植物在這個棲地中自然地發展演替。以多樣化的土壤、植被、水文、氣候、空間來提供多樣化的綠地品質,以造就藏身、築巢、覓食、求偶、產卵、繁殖等功能的生物棲息環境,並藉此恢復大自然界原本豐富的生物基盤。

目前對生態影響最嚴重的地方莫過於都市地區,因此特別針對這個情形,介紹幾種適合應用在都市建築裡的生物棲地:

一、草地

一般建築設計者或是住戶往往為了整潔美觀,喜歡種植大面積的觀賞用草坪,這種草坪每年約修剪10次以上,通常草皮高度不高於5-10公分,需要養分充足的土壤環境,規則式的施肥與使用農藥,並需要經常灌溉。這類草坪的品種有限,並會使土壤動態減弱,經常施肥與使用農藥時還造成環境污染及危害人體健康,同時扼殺了生物多樣化環境。這種「少物種大量栽培」的作法,不但降低了植物族群的穩定性,也是造成野生原種生物消失的最大原因。「少物種大量栽培」的景觀環境一旦發生病蟲害或異常氣候時,植物就會變得毫無抵抗能力,甚至導致全體死亡。

我們應該放棄偏頗的人造景觀美學思想,多多欣賞由自然環境形成的美景,盡量採用自然粗放式的草地,只在有需要時修剪,並區隔出人車行走的動線,以避免過度的踐踏通行,不需要特別的去悉心養護,也不需要肥沃的土壤,更不需規則性的施肥,雖然於乾旱時可能會出現大量植物枯黃的情形,但可無須太過在意,這只是暫時的過渡情形,而且自然粗放環境的草地品種較為繁複,在早春及初夏經常可見到野花繽紛的美麗景緻。

新設置粗放式草地時最好採用新土或砂質成分的土壤,不要使用沃土,如此未來發展潛力較高,而且貧瘠的土壤中草類生長較慢,可減少修剪整理的頻率。第一次播種建議採用原生植物的「混合花草種子」,只須以低密度播種即可,在最初一兩年內可以觀察到植物種類迅速的演替變化,直到適應當地環境條件。

避免使用氮肥,只在極貧瘠的土壤可施以磷肥,並注意需等到野花結種並自然掉落後才可以進行割草或修剪的動作。自然演替的野花草種類非常豐富,不但可以呈現十分繽紛美麗的景觀,還可吸引多種蝴蝶、蚱蜢、甲蟲類、野蜂及其他各種昆蟲,參考國外的經驗,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位在都市區也有可能發現稀有甚至瀕臨絕種的生物。

二、樹木

灌叢、綠籬、樹木等對都市區的生態環境而言,具有很的大意義。樹木對於動物具有許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它提供養份來源、交尾、築巢、保護、越冬等等,因此樹木愈高大其所發揮的生態棲地功能越加重要。此外高齡的老樹或是特有的原生樹種,對於當地生態在本質上更具有深厚的意義。

過去我們的綠化政策常不知生物多樣性之好處,尤其常以人類的偏頗美學與喜惡禁忌,經常會去挑選一些易於整理、成長迅速、不長刺、不結果、樹形整齊的時髦樹種,或喜歡種植一些黑板樹、南洋杉、龍柏、小葉欖仁等少數外來明星樹種。

此外,以生態觀點而言,人造林地常犯的毛病就是以過高的密度種植喬、灌木,灌木每平方公尺就種植一株。其後果為茂密成長之後,造成封閉的,內部光禿禿的老化土地,降低了土壤活力並造成動物生存空間品質低落,且到了冬季落葉後更加不美觀。

三、牆面綠化

綠化的牆面常可成為視覺焦點,且豐富庭園或公共空間。當然它也是眾多小動物的棲息生存空間及食物的來源:鳥類、蜜蜂、黃蜂、蛾、甲蟲、蜘蛛類等。冬季時常綠的攀緣植物更提供小動物越冬的空間。

此外綠化的牆面在夏天有降溫的效果:向陽的牆面,溫度可降至15℃(遮蔭效果及蒸散降溫)。若植物與牆面保持一段距離,則降溫效果尤為顯著(煙囪效應)。到了冬季牆面厚厚的一層植物形成平息「風」的區域,且變為保溫層。如此不但營造了生物的良好棲地,更可透過節省能源減少地球環境的負荷,可謂一舉兩得。

牆面綠化有幾點需注意的技巧,於朝南牆面,可採用落葉植種,如此夏日得以遮蔭,冬日落葉後尚可經由日光熱能取暖。於朝北牆面最好採用常綠性植物 (例如薜荔),因該面較少日照,厚層植栽尚可保護牆面免受風雨。東、西面如直接受到日照,則可比照朝南面處理。

植栽的選取,需注意是否具有自行攀附能力,可自行攀附者不須另設輔助設施,其他有捲鬚的、枝椏的、絞纏式的植物,都另須附屬設施協助其攀爬,例如鐵絲網、枝柱、花架、柵欄、樹、灌木等,這時植物同時也被限制住其發展。同時需注意需有較大面積的牆面可供攀緣,對於植物爬到某些特定地點(如窗前、拱門、通氣口)須有隨時修剪的心理準備,同時當植物生長茂密時不會帶來衝突或不便(如溫室、採光窗戶、車庫)。

此外,一般人對牆壁綠化經常有些誤解成見,事實上並非如想像中一般:

1. 會招來有害小動物:攀緣植物中常有不受人歡迎的小動物生存其間(蜘蛛、蒼蠅、蜜蜂),但牠們因微氣候的差異,很少會主動進入到屋子裏去。

2. 牆的結構會受到破壞:牆本身並不會受到綠化的損壞,因植物的吸盤並不會深入到牆壁的內面,只有牆面的鬆散粉狀表層會因植物的重量被拖掉,有些老舊的牆反而受到植物的保護。

3. 牆壁會潮濕:葉因光合作用傾向外側,會將雨水導離牆面而滑落,水根本不直接接觸牆面,經過調查有植物攀附的牆面通常反較無者更乾燥。

四、屋頂綠化

屋頂上的綠地對動植物而言是甚有價值的生存棲地,在老的屋頂花園裏,土壤層擁有豐富的活力,粗放式屋頂花園內生物種類更為繁多。

屋頂花園之建造雖需要一筆支出費用,但其養護費用並不高,且經由綠化可使屋頂之結構壽命延長,因為它避免了溫度的劇烈昇降,同時也遮蔽了UV紫外線的照射,同時並可以改善空氣品質、吸附空氣中懸浮的灰塵、調節室內溫度並節約夏季冷氣用電,如此看來,建造屋頂花園反而是更經濟明智的選擇。

屋頂花園適於所有平坦式的屋頂(斜度不超過10°) ,可分為密集式及粗放式屋頂花園兩種,密集式屋頂花園主要是為了景觀效果,建造及維護費用昂貴,還須要定時灌溉及施肥,在營造生物棲地上的功能非常低,故並不推薦採用。可在屋頂鋪設約2.5~20公分厚度的土壤(重量約在25~135kg/㎡),種植多類型適合當地氣候的原生植物,如此建造及維護費用將較為低廉,其他相關資料可參考上述粗放式草原的作法。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6.20

荒野保護協會

加入時間: 2007.06.20
320則報導
4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0

在台灣看見熱帶雨林-婆羅洲野生動植物巡迴展

2023-12-05
瀏覽:
4,139
推:
0
回應:
0

賞燕熱潮,即將襲捲今年夏天!

2023-06-28
瀏覽:
5,229
推:
0
回應:
0

荒野循環零廢棄志工講師培訓開跑了

2023-06-15
瀏覽:
3,820
推:
2
回應:
0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

2022-11-04
瀏覽:
2,479
推:
0
回應:
0

畫出一篇綠色大地――綠色生活地圖

2022-08-24
瀏覽:
4,477
推:
0
回應:
0

五股賞燕季|我與燕的距離

2022-07-20
瀏覽:
2,712
推:
0
回應:
0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2-01-06
瀏覽:
2,658
推:
12
回應:
0

2012地球一小時

2012-03-21
瀏覽:
6,198
推:
5
回應:
6

如何謀求都會建築的生物多樣性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466篇報導,共13,17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466篇報導

13,17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