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遊民大夢探討
我的遊民大夢探討
這篇文字,主要是寫給臉書上的『無家可歸者聯盟』的成員看的,現有296位成員。七千多位公民記者也可以參考,所以放在『公民記者如何關心社會議題』的分類下。
2014學運進入尾聲,四月八日一大早,看到臉書上出現了楊索老師的提議,希望學運剩餘物資有沒有可能轉贈給需要的遊民。我只是效率很高打了幾個關鍵電話,其他主要是當代漂泊郭盈靖聯絡的。如果不是大作家楊索的大名,那天不會有那麼多人聚集討論。當天下午兩點,關心遊民的主要社服團體幾乎都到了,來了十八個人,還有學運物資小組成員參加,讓學運現場青島鎮江路口那家咖啡廳,突然獲得一筆不小的生意。
你們都不認識我,我有很多意見,但是一直都不是執行者,參與實際分工、進入實務運作,更不是我的專長,二十年來參與社區事務都是這樣的角色。
2011.12.28在Peopo 寫了一篇我的遊民大夢時其實已經完成大略的內容,當時我就說『有人覺得遊民大夢的內容值得去作,就可以由他自己,或發動朋友,成立基金會,隨時可以開始去作』,然後陸續關懷遊民議題。就這樣,至今寫了41篇。http://www.peopo.org/news/89642
這是第二篇:『一定要告訴你這個故事』http://www.peopo.org/news/92687
2011Wereport籌備時,我參加了一場林麗雲教授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一整天新聞研習營,會中有林照真老師的演講,非常敬佩。回家後買了他的書『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來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記者永遠是鎂光燈外的旁觀者,如果讓自己站在鎂光燈下,就是新聞失焦的時候了。我不是記者,但是二十年來我的思維和這個很像,沒有人認識我。
盡我所知(To my best knowledge),我到處提供很多意見,我努力說服,但是我不會強迫別人接受。也因為是這樣的個性和角色,我不參與分工執行,更不是領導人,也不上台接受掌聲,我寧願是個隱形人。需要我我就幫忙,幫不上忙我就忙別的。這是源自於醫藥了邏輯,很多不錯的藥可能有幫助,但是如果體質不合吃了過敏,不可以為了證明藥物有效而強迫人吃。
政府在遊民這個區塊上,確實作了努力也有實際貢獻。明顯看得見的,就是名詞稱呼上大有進步,以前叫做流浪漢,後來進步成為遊民,最後不知哪位可以得諾貝爾獎的官員發明了『街友』這個頭銜。難怪官僚體系這麼重視學歷,最好都是博士,還需要喝過洋墨水的、有綠卡的更佳。
名稱改變不了現實,否則名為街道之友,為何用水噴灑他們?為何要他們離開街道? 我還是比較喜歡遊民這個稱號,他們不一定四處流浪,他們大多是無目的的,應該說沒有希望的,在街頭遊走。成為遊民有很多原因或背景,雖然有些人已經習慣了自由自在,無論是無家可歸、還是有家歸不得,他們都樂在其中,改變,對他們來說並不一定是幸福。
但是極大部分遊民,還是因為一時失意,落難街頭,卻苦無機會改變現況。第一優先需要幫助的,就是這第二類遊民,我們必須提供他們一個『脫困的條件』。 遊民要想脫離現況,最急迫必要的改變就是『整齊清潔』,一身髒亂,機會永遠不會降臨他的身上。所以這個遊民大夢的提案,就從『整齊清潔』這個目標下手。
這個大夢,我還會繼續努力,歡迎臺灣各地甚至日本、美國都可以拿去參考服務遊民。http://we-report.org/proposal/249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4-05-23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