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民主路崎嶇 改變中的緬甸

2014/04/23 21:35
2,925次瀏覽 ・ 7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黃文鈴緬甸報導】每天清晨五點,19歲的李改荷就得起床做飯,除了做早餐也得煮好午餐,放在緬甸常見的鐵製三層手提飯盒裡,再急急忙忙趕上仰光擁擠的公車,為的是早上七點的電腦課。儘管大學念的是法律系,但由於緬甸長期以來大學受軍政府控制,動輒關閉停課,算算4年文憑,她實際只上了4個月課程。

回想起當初大學畢業,拿著家裡微薄的錢,從緬甸北部城市臘戌,來仰光找工作,花了半個月才找到。李改荷說:「那時候急死了,一個人也不認識,是聽說仰光好找工作才來的。」工作了幾個月後,她咬牙買了台二手電腦,合台幣六千元,又因為大學沒學過文書軟體,只好再報名電腦課,每天上班前先學兩小時電腦,盼望下份工作能因此工資高一些。

這是目前緬甸年輕人的縮影,政府邁向改革開放,但無辜受牽連的年輕一代,在大學沒學到真工夫就急急投入職場,只好在上工前、下班後趕往補習班,學電腦、英文,彌補所學的不足。

照片

▲仰光街頭常見修復中的英國殖民建築,包覆著鷹架的老屋就像百廢待舉、亟欲復甦的緬甸。(圖、文╱黃文鈴)

政府願認錯 仰大重新招生

總統府發言人暨資訊部副部長烏耶吐(U Ye Htut)於3月10日舉行的「自由媒體挑戰」國際論壇上坦承:「過去,我們犯了錯誤。」緬政府已經錯了太久,1962年開始的軍事統治,讓曾經享譽東南亞的緬甸教育品質,停滯不前。過往仰光大學退休教授甚至禮聘至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如今緬甸大學文憑淪為諷刺漫畫的笑梗。

作為國內首府,仰大曾是多場學運的引爆點,仰大學生登高一呼,串連起其他大學,火勢綿延,進而燒起「8888革命」、2007年與僧侶聯手的「袈裟革命」。緬甸軍政府對此頭痛不已,每次抗爭一起,便關閉國內大學數月,並下令仰大自1997年起不得招收大學新生。學術斷層因而崩裂,一直到去年12月才開放報考,許久不見的新鮮面孔終於重現校園。

媒體版圖變動 廣電、社群媒體崛起

除了教育品質需要時間重建,媒體版圖也逐漸改變,從原本平面媒體稱霸的局面,廣電媒體加入前流亡媒體、24小時播放新聞的DVB電視台、全緬最大的廣電人才培訓中心「緬甸媒體發展中心(Myanmar Media Development Center)」原本只培訓政府資訊部官員,自2012年起也提供有志參與電視領域的青年,為期一年的文憑課程與1個月的基礎課程,至2014年初,已培訓4百位成員,投入國營與民營電視台。

緬甸電視媒體起步的晚,直至1980年國營電視台MRTV才成立,目前免費頻道共4台,包括MRTV、MRTV-4、Myanmar International TV(MITV)以及Myawady,除了 MRTV-4是MRTV與民間Forever Group合辦,其餘不是國營就是軍方媒體。緬甸人民一直到2005年DVB電視台成立後才首次看見非官方製播的電視新聞。

2011年登盛上台後,宣布全面開放網路,社群媒體興起,facebook、WeChat、Twitter成為緬甸年輕人常使用的通訊平台。曾因持有手機被捕入獄、服刑5年的緬甸知名部落客奈鋒雷(Nay Phone Latt)認為,儘管目前網路在緬甸大城市相當普及,但許多鄉村地區連電都沒有,緬甸基礎設施落後,網速過慢也令人詬病,他直言:「我們擁有的網路根本不是真的。」

但他也指出,社群媒體的盛行,讓公民得以監督政府。年輕人透過網路獲得資訊就擁有力量。但唯一要注意的是,由於緬甸開放不到三年,人們正學著如何讀懂資訊,外界擔心網路充斥仇恨言論,他倒是認為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其他發展數十年的民主國家相比,緬甸人民剛擁有話語權,民怨四起也是正常。

照片

▲報禁開放後,各類報紙書刊再次活躍在市面上,識字率高達九成的緬甸,隨處可見人們在閱讀。相較於網路媒體發達的其他國家,緬甸紙媒仍蓬勃發展。(圖、文╱黃文鈴)

黨媒力求轉型 民營媒體苦等專法

過去緬甸軍政府不僅禁止人民發言,也拒絕給予正確資訊。人們從黨媒發布的消息以及謠言耳語中剝絲抽繭,試圖拼湊出真相。新政府上台後,資訊部高層便數次出訪北歐等國,學習如何經營公共服務媒體,擺脫國營媒體予人政府傳聲筒的印象。烏耶吐也坦承,緬政府缺乏與媒體應對的方針,部分政府單位也的確不願提供媒體正確資訊。
關於媒體改革,目前緬政府正著手推動平面媒體法草案,除了規範媒體的權利與義務,也廢除原本媒體不得批評現有緬甸憲法的禁令。上、下議院皆已通過這兩部草案,只等總統簽署。在這段沒有法律規範的空窗期,緬甸媒體實則仍處在政府威脅中。今年1月緬甸《聯合週報(Unity Weekly)》因揭露中緬秘密建造化學武器工廠,4名記者與該報執行長便以「洩漏政府機密」遭逮捕,讓緬甸媒體對新聞自由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少數民族媒體 衝突多 戰火不休

除了主流媒體正遭逢報禁開放的適應期,少數民族媒體似乎仍深陷泥沼。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境內至少有135個少數民族,其中包括克倫族、欽族、孟族都擁有自己的媒體,但自成立之初就不斷面臨挑戰。許多少數民族不僅地處偏遠,且內部衝突不斷。主流媒體超過九成根據地都在仰光,舟車勞頓就花去三、四天時間不等。

克倫資訊中心(KIC)總編輯南拋給(Nan Paw Gay)說,處於緬甸民主轉型期的當下,KIC記者的安全是最大挑戰。緬軍與克倫族對立超過60年,位於泰國的緬甸難民營有七個,儘管難民們想回家,「但現在不是好時機」。緬政府正致力與境內所有少數民族武裝團體達成全國性停火協議,但其實難民與武裝軍隊並不相信政府機構。

欽族世界媒體集團(Chin World Media Group)執行助理麥民主(Mai Democracy)則質問,欽邦沒有電,人們沒有工作、生活貧窮,到底誰該為這些問題負責?她拿出一張當地小女孩在油燈下讀書的照片,「解決貧窮的方法之一,就是讓每個欽族的孩子都有唸書的機會。」但當地資訊缺乏,電視只有白天能看,沒有網路。已落後太久的緬甸,要解決的問題甚多,他們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此外,緬甸的種族衝突一向是敏感議題。今年1月超過40名洛興亞族穆斯林(Rohingya)遭信奉佛教的若開邦人屠殺。但緬政府卻謊稱這則消息是子虛烏有,外媒包括路透社、美聯社則大幅報導。緬政府隨後於2月宣布外籍記者原本3個月簽證,改成只給1個月效期。烏耶吐矢口否認這項改變與若開邦報導有關,宣稱是因為去年東亞運許多外籍記者逾期不歸,造成政府困擾。緬政府掩蓋境內衝突的意圖昭然若揭。

照片

▲欽族少女凡內欽(Van Nei Kim)為自己取了「麥民主」的暱稱,她盼望有一天欽族能與緬政府和平共處,族人不再苦於落後的生活環境。(圖、文╱黃文鈴)

走在民主路上 法制待建

儘管登盛總統誓言帶領緬甸邁向民主化,但身為軍政府最後一任總理,仍被視為帶有極權色彩。在特赦政治犯、歡迎流亡媒體歸國、開放報禁的同時,緬政府仍與媒體互相拉扯著新聞自由邊界的繩子。許多人並不看好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媒體法能順利過關。而專法一日不過,緬甸媒體就只能在政府劃定的小圈圈裡報導,就像緬甸民主之聲緬甸分部負責人托造雷(Toe Zaw Latt)所言:「我們享有的是『有限度的』新聞自由。」

日前逝世的全國民主聯盟創辦人溫庭(U Win Tin)一再對外呼籲,緬甸要邁向民主,首先得廢除2008年軍政府制定的緬甸憲法。根據緬甸憲法,總統候選人的配偶不得為外籍人士,嫁給英國夫婿麥可.阿里斯(Michael Aris)的翁山蘇姬因此不符參選資格。緬政府雖聲稱已著手修改憲法,但目前情勢仍曖昧不明。

翁山蘇姬若真的當選緬甸總統,能帶領這個鎖國50年的國家邁向更好的未來嗎?面對遊客成倍數成長、外資紛紛在緬甸設點,這個問題卻很難能有肯定的答案。緬甸經濟正在起飛,但佔全國總人口達七成的鄉村人民,百廢待舉的基礎設施,境內的種族與宗教衝突,極權統治邁向民主的轉型適應,種種問題皆是下任總統需擔心的隱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最黑暗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緬甸不會比過去50年更糟。緬甸剛搭上民主國家的末班車,路也許崎嶇,但已經在路上了。

照片

▲現今的緬甸仍保有許多傳統,例如女人與小孩外出會在臉上擦一種叫做「特納卡」的香木粉末,作為防曬用。(圖、文╱黃文鈴)

 

照片

▲▼緬甸婦女常將貨品頂在頭上,方便移動。上圖是放在大圓盤裡的切片西瓜,下圖是沿著鐵道販賣的市集小販。(圖、文╱黃文鈴)

 

照片

照片

▲翁山蘇姬軟禁在仰光的舊居,已掛上全國民主聯盟的旗幟與其父翁山將軍的肖像。(圖、文╱黃文鈴)

照片

▲被稱為「萬塔之國」的緬甸,國內金碧輝煌的佛塔不計其數,唯獨仰光的大金寺(Shewdagon Pagoda)最具歷史意義。2007年,數萬名僧侶曾聚集在此掀起「袈裟革命」。(圖、文╱黃文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