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手工哨角 吹出三十年努力
【記者吳文駿/雲林北港報導】
只要提到哨角的製作,他就有道不完的故事。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魏幼謙,是一位無師自通製作手工哨角的老師傅。他所製作的哨角品質精良,許多廟宇都向他訂購哨角。三十年來,魏幼謙共打造出八百多支哨角,他估算全台共有一半的哨角出自他手。
魏幼謙工作時的專注神情。
記者吳文駿/攝影
現年八十三歲的魏幼謙,過去是位板金師傅,自小便對手工製品有興趣的他,小學畢業後就成為鉛鐵板手工學徒。十八歲時,他已自立門戶,用鉛鐵板打造水壺和水桶等製品在市場販售。二十歲那年,他參加北港朝天宮震威團<註一>,於媽祖出巡時在鑾駕<註二>前吹奏哨角,自此和哨角結緣。當時震威團所使用的哨角,為清末時期向大陸訂製,由於年久失修,哨角的吹嘴已損毀,不堪使用。而當時兩岸交通斷絕,朝天宮哨角進口管道受阻,台灣又無生產哨角的工廠,修復哨角的工作,便落在具鉛鐵手工技術的魏幼謙身上。三年間,魏幼謙利用工作之餘研究哨角,在不斷努力之下,終於打造出合適的哨角吹嘴,成功將哨角修復。經過此事之後,魏幼謙的一位同門師兄,更進一步嘗試自製整支哨角,但始終無法打造出滿意的成果,最後只好放棄。
儘管師兄自製哨角失敗,卻不減魏幼謙對哨角的熱情。上了年紀後的魏幼謙,因身體無法負荷過去板金的工作,決心投入哨角的研製。早期的台灣沒有製作哨角的技術,魏幼謙只好向朝天宮借了四支哨角當作樣本,一點一滴不斷摸索。「沒成功,就一直研究到成功。」魏幼謙說。魏幼謙在潛心研究下,前後花了七年時間,靠著過人的耐心和不斷失敗中所學到的經驗,終於無師自通打造出北港第一把手工銅哨角。
魏幼謙對哨角的品質要求嚴格,只要哨角其中一個部分做壞,便不予使用,為了增加哨角的美觀度,他還自創了形如牽牛花的花瓣形哨角。由於魏幼謙哨角做工精細,讓他聲名大噪,各地廟宇訂單不斷。魏幼謙表示,北至基隆,南至恆春,都有向他訂購哨角的廟宇。近年來,雖有中國大陸以機器製作的哨角登台,但魏幼謙的生意卻完全不受影響。魏幼謙說:「跟以前一樣,一支哨角打製完沒多久,馬上就有人下單。」由此可見魏幼謙手工哨角的受歡迎程度。
然而長期於噪音環境下工作的魏幼謙,耳朵因此產生嚴重的重聽。聽力受損的他,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客戶打來的電話,往往都需要靠他的妻子幫忙接聽,妻子再將聽到的內容跟魏幼謙說明。魏幼謙的妻子說:「就很自然啊,哪會辛苦。」多年來,魏幼謙的妻子默默地陪伴在魏幼謙身旁,沒有任何怨言。雖然魏幼謙的聽力受損,但因為工作時聽不到其他聲音的干擾,反而更能專注於工作中。
「不是每個人都像阿桑(魏幼謙)一樣有天分,他有一雙巧手,又很有耐性,算是這方面的天才。」魏幼謙的友人吳登興說。今年二十六歲的吳登興,是一位民俗用品工藝師,對民俗樂器有所研究。他表示,在他所見過的哨角中,魏幼謙製作的哨角,不僅音色漂亮 ,又因做工精細,更具收藏價值。「希望阿桑能活久一點,這樣才能做出更多品質精良的哨角。」吳登興說。一把看似平凡的哨角,不只是魏幼謙三十年來的努力,背後更象徵著,魏幼謙對傳統文化的付出。
<註一>震威團是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時,在鑾駕前吹哨角,敲打馬頭鑼的組織。
<註二>鑾駕是由古代帝王出巡的儀衛隊伍簡化而來。帝王的儀仗隊伍起源於他們的扈從警衛隊伍,起初作為衛隊的意圖較為明顯,後代君主的儀仗,則漸漸改變了護衛功能,變成了純粹是供禮儀、讓人觀賞的陳設性質。只有被封為帝王、后、妃的神祇才能配用鑾駕,媽祖被封為「天后」,因此媽祖出巡大都會使用鑾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