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華沙氣候大會:新國際協議已有基礎 損失與損害機制確立

2013/12/09 15:21
1,51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圖/周五晚間COP大會閉幕會議剛開始,當時還不知道必須延長24個小時以上。(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9特派員)

   華沙氣候大會上的德班加強行動平台,簡稱ADP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 的這軌談判,將談出一個2020年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國際減碳協議。按照時程,世界各國必須在2015年產出這個新協議,因此ADP平台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最艱難的工作 ─ 讓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在氣候政策上凝聚共識,兩造都同意提出足夠的承諾,使氣候變遷危機不威脅到未來世代。然而,這份ADP文件在今年一出生就難產,往後可能也難逃多舛命運。

    原本該在周五結束的氣候大會,延長時間徹夜討論,談判代表疲累的協商到周六下午。縱使最後獲得大會通過 ADP 文件,但只是妥協下的產物,僅將原則性文字置入。

    其中最具爭議的一點是,裡面尚未包含減碳承諾,而是這樣寫的:「請各締約國著手或加強國內準備工作,各國政府透過議定書或法條,產出本國的國家減碳貢獻…」。這裡原本使用的是「承諾」(commitments ),在中國、印度等國要求下修改為「貢獻」(contributions),期望弱化對於國家政策的強制性,保有實際操作的彈性。

    事實上,歐盟談判代表Connie Hedegaard曾在周五下午拋出類似思維,她在非正式談判中呼籲大家應該要回家做功課 「Homework」!意思是,要統整國內政治意見、政策與國際金援意願,才向國際提出更強的減碳承諾。這包括發展中國家也要做自己的功課,不能再免除減量責任。

    能確認發展中國家也同意負擔起責任,這是好事。然而ADP目前文件並沒有明確的減量目標,無法標誌出未來清楚的減碳路線。華沙大會前夕,各界希望各國提高減碳承諾,作為促成談判的推力。目前看來可能要再等待數個月,在2014年初波昂會議,與 9月潘基文主持的聯合國高峰會中,才有機會看到具體承諾。

    另一個具有爭議的項目也獲得進展,「損失與損害」( Loss and Damage)機制正式建立。通過的文件中載明,這個新的機制名為「華沙國際機制」,將設置執行小組,業務範疇在於推動締約國加強全面性災難管理策略相關的知識,並提供經驗交流、促進對話合作等工作,並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發展中國家技術、財務與能力建構的支持。

    不過,文件中並未處理到資金從何而來,預計是主導此議題的「附屬履行機構」(SBI) 未來繼續協商的課題。而原本文件將損失與損害置於「調適」之下,遭到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強勢要求移除。對他們而言,「損失與損害」與「調適」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這份文件獲得通過之後,可確認氣候公約組織將在氣候變遷相關的災難管理上,將會給予更多努力。

    華沙大會同時通過討論多年的REDD+機制 (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並獲得美國、挪威與英國挹注2億8千萬美元。調適基金 (Adaptation Fund) 成功募集到 1 億美元的目標,將可透過國際開發金融機構,資助最脆弱的國家強化防災措施,抵禦氣候變遷衝擊。

【延伸閱讀】
以下官方文件正式修改版本。
ADP文件
損失與損害文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