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zo Piano 龐畢度中心
周末無事,貼文自娛娛人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1937年出生在義大利的建築工人之家,1970年他和英國籍的理查˙羅杰斯(Richard Rogers)成為合作夥伴,1998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正立面。
龐畢度中心的建築表現手法,令人極度不安,猶如來到一座天體營,所有的管線機組設備,諸如水管、樓梯間、空調、電梯等皆曝露在外,主體建築由建築師 Richard Rogers, Piano, Gianfranco Franchini等完成,試圖建立法國的「新優雅」(new elegance)。龐畢度中心我前後去了兩回,當初落成時,有人惡意批評為整體看起來像個「鑽油平台」,其建築概念來自於十九世紀土木工程學,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包浩斯設計理論,以及「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的影響。
展演空間。
訪客由西側立面進入,內部為爭取最大的展演空間,設計出四十二公尺高、樓面完全無柱的六層樓,每層樓長四十五公尺,寬一百六十公尺,這棟建築不能採用傳統有交叉支撐和中心核的鋼構架圓柱,只能靠外部的圓柱和支撐來設計建造,最後是借用造橋方法,以十三個金高的橫向構架,彼此相隔12.8公尺,以地板構架和垂直圓柱組合而成。地板的混凝土鑲板放在並置的全寬地板構架上,下面用滑動平衡桿(一體成形的鋼鑄搖桿)支撐,再以兩個樓層為單位的水平構件,和比較細的拉杆對角格構,為建築正面提供了額外的抗風支撐。整體曝露在外的管線、空調、水管和垂直流通之類的機能構件以工業標準色標構成,外加白代表結構,紅色代表升降和流通,藍色代表水,黃色代表電動機械,以及藍色或白色代表空調。
展演空間。
龐畢度中心的完成和其「業主管理當局」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強勢的公共管理當局,在高階文官博達茲的領導下,奉命推動這個計畫順利進行,控制預算解決行政上的問題,此後來又成為法國大型公共建設計畫的標準做法。到了龐畢度中心,搭乘沿建築量體一路攀昇的「電梯艙」逐步抵達頂樓,然後去喝杯咖啡,居高臨下俯瞰法國市景是建築必備的一道程序,觀察巴黎的偉大,這是一個絕佳的據點。 皮亞諾被稱為「有機高技」(Organic High-tec)的代表,展現高科技與當地文化的結合,皮亞諾稱之為「用我們的餐具喝他們的湯」,他認為藝術往往要借鑒已有的價值,建築也不能無視歷史,傳統和語境(context),但他在設計中最擔心的又是墜入對地方民俗的簡單模仿和媚俗(kitsch)之中。在地區文化和現代化,全球性和地方性 “之間”,皮亞諾所追求的是其所引用的一段話───“記憶與忘卻之間的平衡”。要達到這種平衡,不僅需要建築師對特殊性的地方文化背景具有充分的認識和體驗,更而要建築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方法論和技術手段。
頂樓眺望蒙馬特區的白教堂。
頂樓還闢有咖啡廳。
「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是由六位年輕建築師Warren Chalk,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Ron Herron,David Greence和Mike Wdbb於白1961年組成的團體,1960年代中期,一股反動的力量開始形成,鋼骨結構和玻璃帷幕式的建築式的建築工程不再需要負擔很重的稅賦,而且也不能那麼苛求創意,於是許多大樓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像「電訊派」這類團體開始致力於現代化運動其它變體的追求,它們以無止境的技術開發為目標,當時流風所及,美國的Buckminister Fuller,義大利的Superstudio,日本的Metabolists都有類似的主張。「英國建築電訊派」當時受到蘇聯太空發展,卡通漫畫以及地下文化的影嚮,發表了很多充滿想像的建築構想,從而作為一支重要的反對現代主義建築教條的力量, 1964年英國社會的反動,應也是電訊派發展的一個重要根據,不過電訊派的奇思妙想多數沒有成真,龐畢度中心是近似其構想的實現。 設計說明:地點:法國˙巴黎時間:1972-1977 建築師: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 Gianfranco Franchin及奧雅維土木工程公司。尺寸:60×166.4米。高度:42米。總建築樓面面積:135.000平方公尺。上部結構:70,000平方公尺下部結構:65,000平方公尺建築費:4.76億法朗。 See: 柏金編,楊惠君、張曌菲、王玥民譯,《世界建築七十奇蹟》,?頭鷹出版社,初版,2004。許力主編,《後現代主義建築20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初版,2005。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