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病「媒」 健全公共媒體制度-病「媒」亂源哪裡來?
【記者陳建霖/嘉義報導】
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前總統陳水扁千金陳幸妤因遭到狗仔跟拍,在鏡頭前情緒失控崩潰。此一事件也讓形象低落的台灣新聞媒體界,再次遭到嚴重打擊,並引來各界撻伐。本土媒體亂象叢生,問題的來源層面相當廣,其中新聞綜藝化以及羶色腥走向的重口味新聞,更是讓台灣的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專業素養,被打上重重的問號。
自由市場下的媒體生態
隨著經濟不斷起飛,自由經濟貿易越來越發達,自由市場機制也席捲了獨立的新聞媒體業界。新聞媒體越來越趨於商業化,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之下,各家媒體為了在收視率以及閱讀率上超越對手,開始了惡質的競爭。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羅世宏表示,政府媒體政策缺乏合理的進退場機制,造成市場過於擁擠,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
報禁開放之後,商業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記者陳建霖/翻拍自中天新聞台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唐士哲表示,目前的媒體亂象大致上與商業媒體的運作機制有關。商業媒體的生存根本是靠著出售廣告時段為主,而廣告商選擇的依據則來自於收視率的調查結果。各家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勢必得不斷地端出不同類型的新聞來測試閱聽眾反應。羅世宏認為,政府並未提出具體的媒體政策來改造已經日漸沉淪的媒體環境,放任商業媒體自由競爭的情況之下,為了追求更好的收視率,各家媒體自然會用非常手段提高閱聽眾的興趣。
台灣報禁開放之時,政府並未設立良好的傳播法規以及訂定適當的「遊戲規則」,而是採取近乎放任的方式讓各商業媒體自由發展,在商業媒體已經茁壯的今日,要從商業媒體內部來改變公司結構是較困難的。相較之下,台灣的傳播學界傾向於由「外部」著手,藉由創立公共廣電集團,並且配合合理法規之下,健全台灣的公共媒體制度,是較為可行的方法。
點亮民主媒體的明燈-公共媒體制度
要改善台灣的商業媒體亂象,唐士哲認為,其中一個方法是從內部結構作徹底的改變。但是各公司的生態都行之有年,況且牽扯到各方利益,短期之內要成功是相當困難的,而相對的從外部著手便顯得容易了些。唐士哲進一步解釋,所謂的外部就是從商業媒體環境的體制外,再建立一個強大的媒體機構,並且要讓這個機構得以超然獨立,並且創造出不同於一般商業媒體的媒體內容。
而就在一片改革媒體的浪潮聲中,公共廣電集團於2006年正式成立,也被視為改革台灣媒體亂象的一個新興力量。羅世宏表示,健全台灣的公共媒體制度,可有一定的力量牽制住已經獨大的商業媒體,將偏向羶色腥的新聞內容導正回來。
在全球化與商業化的浪潮之下,應該秉持著公正客觀的新聞業,也遭受了衝擊。在經濟與現實面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收視率低頭。但新聞媒體代表的是公共的聲音,亦是全民關注的平台,其影響力之大超乎想像,新聞媒體本身應該負擔起既有的社會責任,肩負社會道德,而不能只是一味的向商業環境低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