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自然「有」商「機」—有機農業在台灣

2008/05/28 23:23
4,84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周君琳/嘉義電訪報導】

  不噴灑農藥、不施任何化學肥料,這是栽種有機作物的基本原則,在日漸走向追求機械化、商業化的傳統慣性農業之外,有機農業以生態保育、永續經營、健康自然的概念逐漸受到國人重視。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概況

  有機農業首先被提倡於1924年的德國,至19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各國開始意識到生態與環境破壞的問題,於農業部分逐漸推廣生態保護與永續經營並重的有機農業。台灣則於1980年代後期跟進有機農業的栽種趨勢,從剛開始不斷請益國外經驗、試驗栽培,中間從1995年開始歷經十年的推廣期,至相關法規與驗證單位的確立,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仍不斷改進以期能向世界接軌。另外,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農產品市場大幅開放自由競爭,使得國內原有的傳統慣性農業市場面臨國際高效率大量生產的低價農產品競爭,不少原從事慣性農業栽種的農民轉向有機農業的多樣精緻化栽種方式。

已獲驗證機構認證的嘉義太保市有機稻田。

記者周君琳/攝影

  除了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之外,進行有機農作的土壤與水質都必須符合由行政院農委會所頒發的相關有機農業標準,為使作物得到充足的養分有機農作可以添加適量的有機肥料。另外,台灣有機栽種的農田大多是從傳統慣性農業轉型而來,土壤必須經過三年的轉型期才能通過農委會有機栽種的驗證。

  台灣地處溫暖潮濕的亞熱帶地區,於農耕上易滋生病蟲害,先天環上並不利有機作物的栽種,使得有機農產品的成本相對提高。目前有機農田的分布過於零散,常可以看到有機農田與傳統慣性農田共處於同一區塊,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陳仁炫指出,兩種農作之間必須保留一定的緩衝帶,否則有機農田依然會遭到農藥等化學藥物的汙染。因國內有機栽種起步較晚,在產量、驗證法規與銷售通路等方面仍有待加強改進。

驗證機構與產銷履歷

  現今市面上有機農產品林立,是否真為有機農產品還必須經由驗證機構給予認證,行政院農委會作物環境科科長黃玉瓊表示,台灣目前由行政院農委會輔導的有機驗證機構共有四家,分別為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四家驗證機構雖然在細節上各有所異,但仍以農委會公告的共同標準作有機驗證。除了驗證機構之外,目前正積極推動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履歷制度<註一>,此制度可以追蹤有機農作從田間生產至市場流通的過程,讓農產品供應鏈的來源與去處透明化,藉此使生產者對自己的農產品負責,提高有機農產品的安全可信度。

  <註一>產銷履歷由農民親自記錄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並將資料上傳至網際網路上的「農產品生產履歷追溯資訊系統」,供消費者查詢產品的生產履歷。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