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區營造喊停 居民意見相歧

2008/05/28 21:18
3,10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秉賢/嘉義東石報導】

  返鄉子弟蔡恭和回到故鄉四股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結合駐村藝術家等人的力量,喚醒原本封閉的漁村,國小五年級的林億宏說:「以前這裡很落寞,大家都只知道做自己的事。」然而三年後,蔡恭和卻為社區營造投下第一張反對票。

  素有蚵鄉之稱的嘉義縣東石鄉,劃分於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之內,而位於東石鄉最北邊的四股社區,緊連著世界七大賞鳥地點之一,亦為全台最大的鰲鼓濕地。四股社區是一個人口不到百戶的小漁村,由於社區人口外移,剩下多半為老年人口。深刻感悟自己家鄉的美,蔡恭和三年前返鄉,希望結合故鄉的人文、風景、文化與產業,將四股社區打造成一個自然生態藝術村。2007年「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邀請藝術家盧銘世、蔡英傑,以社區現有的資源,結合居民的力量,將音樂、影像、舞蹈、手工藝、器皿等融入社區,四股社區也因此獲選九十六年度初階社區營造第一名。

四股社區舉辦的「歡歡喜喜迎鳥式」活動,吸引上百位觀光客參加。

圖片來源/蔡恭和提供

  半年後,重返四股社區,某些社區裝置藝術彷彿像大型垃圾般,殘破地躺在村莊裡。小朋友指著牆上的蚵貝壁畫,以興奮的語氣描述當時村民合力完成的情景。由於村民意見相歧,導致最後社區營造陷入停擺,四股社區又恢復成當初純樸的漁村樣貌。棚架下忙著剝牡蠣殼的老婆婆,站在竹筏上採收海菜的老阿公,雜貨店前三兩人坐在板凳上閒話家常。除了昔日藝術家駐村遺留下的壁畫、漂流木製作成的戲棚等,社區營造所代表的公共參與以及社區意識,似乎不見蹤跡。對於蔡恭和返鄉推動社區營造,鄉裡部分長輩表示:「那是年輕人的想法,我們不知情。」突顯兩世代意見難以溝通的問題。社區發展協會林(糸秀)錦說:「老一輩的思想本來就比較古板,需要花更多時間與耐心溝通。」

  鰲鼓濕地具有相當多的生態資源,每年十月到隔年的三月是賞鳥旺季,嘉義縣政府觀光局近幾年更舉辦免費的賞鳥活動,招攬國內外媒體採訪報導。因此蔡恭和希望結合鰲鼓濕地的生態資源,帶動四股社區的觀光發展,配合四股原有的產業與人文,成為一個自然生態藝術村。然而四股居民多半以養殖魚類、文蛤、海菜維生,鳥類平時便會到魚塭補食居民的魚蝦,讓居民頭痛不已,於是推動生態藝術村的理念,讓居民擔心會影響自己的生計。社區營造也在社區居民觀念相異下,面臨許多考驗。社區發展協會監事林昆山覺得,雖然社區營造讓居民動了起來,但過程中,卻產生許多問題,村民意見不合便是最棘手的部分。

  推動社區發展需要長期投入人力,對於人口老化嚴重的四股社區是種挑戰。對老一輩而言,社區發展是項新穎的概念,他們需要花心思瞭解與吸收,甚至妥協,而年輕一輩,除了必須與老一輩作長時間的溝通與協調,更需要投注更多時間與心力,甚至拋下原本的工作,為社區犧牲。蔡恭和說:「推動社區營造讓我跟家人變得比較疏遠,也常顧不得工作,但這是我所在的地方,遠景也在這。」蔡恭和經常帶附近國小學生以及村裡頭的小朋友,到鰲鼓溼地認識植物與鳥類,並擷取植物葉子,搭配漂流木製作手工藝品,「因為我是在地人,所以比較有時間去付出。」藉由社區營造,蔡恭和致力於將四股社區以及鰲鼓溼地的美,介紹給所有人認識。

  五月二十日,四股社區居民針對社區是否繼續進行進階社區營造,蔡恭和卻投以反對票,蔡恭和認為,社區營造應該暫緩幾年,讓居民能有時間沉澱思緒,四股社區營造也因群龍無首而宣布暫緩。雜貨店老闆夫婦笑著說:「有一次台北來了十幾台遊覽車,說要參觀我們社區,我們社區那有什麼可以給別人看啊!」雖然四股社區曾經獲選社區營造第一名,但似乎僅是曇花一現,缺乏後續人力的投入,過去的努力恐怕將退回原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