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器人展 展出國人智慧
【記者蔡佩璇/台北報導】
想像一下,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扮演什麼角色?會載人的機器馬、遊藝場裡的莊家、還有醫療照護和小管家。「2008年台灣國際機器人展覽會」首次於台灣舉行,主辦單位之一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的翁小姐表示,由於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因此本次特別將機器人的部份獨立出來擴大展覽,除了國外較先進的技術之外,展場中亦能看到國內努力發展機器人的成果,台大外文系一年級的李于一說:「可以看到不同的機器人很酷。」
在日本微型機器人大賽中獲得國際冠軍的的相撲機器人。
記者蔡佩璇/攝影
「都是第一名!」明新科技大學學生莊進任指著攤位上三組微型機器人說。 他們參予日本精密工學會(JSP)所舉辦的微型機器人大賽,自200多個隊伍中脫穎而出,分別得到「搬骰子機器人」、「相撲機器人」和「迷宮機器人」三項冠軍,由於比賽中限制機器人的大小(2*2*3立方公分)和重量(45克),因此在材料、形狀和重量等的使用上都要考量,而內部控制晶片亦藉由不斷地拆裝各種遙控玩具,以選出最適合的來使用。例如,需要突破障礙的迷宮機器人,便是因為使用履帶才能順利地過最後的沙地關卡,「日本很多組都卡在那邊」莊進任說。
只要發揮巧思,親手製作擂台上的機器蜘蛛也不是問題。
記者蔡佩璇/攝影
製造機器人不再是專業人士或相關科系學生的專利,國內第一家研發和生產個人單板電腦 (PSBC)系統的廠商亦來到展場,擂台上看到的蜘蛛、飛機等都可以由玩家自己完成,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葉彥伯表示,他很訝異國內有這樣的產品,因為學校所使用的類似教材皆由國外進口。其實歐美國家已經廣泛將機器人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教材等用途,業者為了將使用門檻降到最低,於是在程式上也做了設計,讓不同程度的玩家依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模組,並使用簡單的指令或是BASIC語言<註一>自行設計動作,完成一台獨一無二的機器人。「有如樂高積木一般,只要花點巧思就能組合出屬於自己的機器人」業者鮑惟聖說。
全球首次發表、一台比金氏世界紀錄還小的雙足機器人也在展場中亮相,從設計到完工、包含裡面的齒輪、馬達等零件完全「made in Taiwan」。目前日本、韓國所製造市面上常見的小型雙足機器人高度大約為15公分,這一台超迷你雙足機器人的高度只有8.5公分,除了小之外,特別新增了第18軸<註二>的設計,讓他的肩膀也可以轉動,成為國內唯一肩膀可以轉動的機器人,比起國內一般17軸的設計多了35個運動組合,不僅小、功能更是強大,這台迷你機器人還在原型設計的階段,未來將切入醫療看護及管家保全的領域。業者黃富嵩表示,台灣其實在各種零組件<註三>上的製作與代工都很強,但在整合設計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未來希望可以結合國人各零組件廠商的力量,激發出國人發展機器人的潛力。
展場上各種國產機器人活靈活現,足見國人對機器人產業的努力,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機器人的發展還在起步的階段,目前國內機器人的應用以工業型<註四>為主。行政院2005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的報告指出,至2008年機器人在台灣的發展重點為休閒娛樂與生產製造,2009年開始將朝向公共服務與醫療等方向發展。
<註一>一種程式語言,藉由撰寫程式碼便能控制部分電子產品的動作或運作模式。
<註二>讓機器人能夠活動的裝置,如同人類的關節。
<註三>零件和組件,組件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
<註四>機器人主要有工業型與服務型為主,前者通常用於工業生產製造產品,後者與人們生活較為貼近,用於家庭清潔與醫療照護等用途。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