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木棉花開 吉貝耍人的歷史記憶

2008/04/09 23:28
7,437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江潔宜/台南東山報導】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這是在民歌時期,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歌曲。然而木棉花開花季節時的美麗,以及隨著風在地上打滾的棉絮景觀,現在已越來越少見。但在台南的東山,一個西拉雅的聚落,人們與木棉花的關係卻非常深厚。

 

     整排的木棉樹開花的景色非常美麗。 記者江潔宜/攝影

  位於台南東山鄉的吉貝耍,是台灣三大平埔族之一的西拉雅族聚落。吉貝耍和木棉花的關係,在它的地名上就可看得出來,吉貝耍是由西拉雅語「Kabua-sua」演變而來,「Kabua」是西拉雅語中的「斑芝花」,也就是木棉花,而「sua」則有「部落」的意思,除此之外,吉貝更有「好地方」的意義。

  木棉花最初出現在吉貝耍荷蘭人統治時期,當時荷蘭人引進木棉花,成為吉貝耍的主要經濟作物。在老一輩的吉貝耍人記憶中,木棉花在日治時期數量最多,村中到處看得見木棉花的蹤跡,木棉開花時橘紅色的花朵飄落,結成棉絮時隨風飄散的棉絮,都是吉貝耍人的記憶。木棉花最具經濟價值的部分,是它所產出的棉絮,吉貝耍文史工作室總務楊耀賢表示,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引進近代西洋棉,木棉花也因為採集較為不易而逐漸被砍伐淘汰。

  在吉貝耍生活數十年,已經八十二歲的楊枝山表示,木棉花是當時窮困人家製作枕頭最好的材料。當時的人家會將已經掉落的棉絮收集起來,先把綿絮外殼剝除,再把附著在內層的棉絮取下。經過陽光充分的曝曬後,便可以直接放進枕頭套裡使用。「睡那個枕頭真的很好,也不容易頭暈。」談到從前所愛用的枕頭,楊枝山露出自信的神情。

  除了可以用棉絮來填充物品,木棉花的花瓣更是早期吉貝耍的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飲品材料。吉貝耍的媽媽們會將木棉花晒乾,加入黑糖一同燉煮,等到花瓣軟爛後便可以飲用,是農忙時期預防中暑的飲品,也是小朋友的最愛。吉貝耍文史工作室召集人段洪坤表示,小時候每當木棉花開,村中的小朋友便會一窩瘋地跑到木棉樹下,等待即將掉落的花朵撿回家曝晒,讓媽媽煮成飲品,甚至有人為了搶奪花朵而大打出手。

  雖然木棉花已經越來越少,但吉貝耍的西拉雅人還是希望可以讓具有吉貝耍代表性的木棉花振興起來。未來也會藉由活動教導民眾如何採集木棉花製作抱枕,或是發展相關食品,讓木棉花不僅能供人欣賞,還可有更多元的發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