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戰後台灣報人、報業轉型正義研討會
主辦單位:吳三連獎基金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活動時間:2008 年3月15日(星期六)8:30∼17:30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台灣民主紀念館正對面)
一、緣起╱目的:
台灣自1987年宣布解嚴至今已歷21年,自1988年解除報禁以來,也剛好滿20年,這20年多來,台灣媒體表面上已經解嚴,但媒體生態與心態是否已經真正解嚴了?
台灣報業從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隔年(1950年)實施「戰時節約用紙辦法」,限制報紙發行張數為一張半,1951年實施「限證政策」,即為報禁的濫觴,一直到1988年報禁解除前,各家報紙發行張數都限定為三大張。報禁期間,台灣媒體在威權統治下,受到有形與無形的黨國控制,往往因一紙限令,鎖住人民的聲音,但卻鎖不住台灣人追求言論自由與探尋真相的渴望。
戒嚴時期,台灣報人與報業走的坎坎坷坷,報刊被停、記者被捕判刑,各種政治、經濟性的干預始終不段,許許多多報人與資深媒體人,為台灣民主運動與新聞自由付出慘痛的代價,但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不斷吶喊,為的是要衝破那個禁錮人心的籓籬。報禁解除之後,台灣從媒體禁錮、言論的箝制走到大解放,報紙生態除邁向市場機制,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同時因政黨政治立場分殊,報紙的言論立場也壁壘分明。
2000 年政權移轉後,媒體更是蓬勃發展,報禁前因黨國體制所建立起的媒體勢力與價值觀雖已稍獲改善,但整體媒介生態,因報禁期間經由黨國體制所建構的龐大媒體拖拉斯,以及由中國文化價值觀所建立的各種媒介優勢人口,仍然凌駕台灣主體性的本土論述﹔加上報禁解除後,由經濟力量主導的媒體生殺大權,替代了類似李萬居﹑吳三連等文人辦報的文化特質與堅持,使得台灣的主體論述的言論主導權,仍然屈居於劣勢,台灣新聞發展面臨嚴重的扭曲,新聞報導看到圖像,卻看不到真相。
台灣如此不平衡的媒體生態,前倫敦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駐台記者勞倫斯.艾頓(Laurence Eyton)分析認為是「台灣的媒體仍在戒嚴時期的大中國意識中自我戒嚴,而形成了顛覆事實的現象。」,因此本研討會將邀請相關領域優秀學者、以及資深的媒體工作者,針對戰後報人與報業的發展,以及其與「與轉型正義」的關聯性深入探討。關懷焦點包括:
1.戰後的政經環境對台灣報業的影響。
2.戰後台灣本土報業經營者的背景,其對報業的經營理念與看法。
3.本土報業與台灣民主的關係,其相互間的影響?
4.報禁解除後之後,對本土報業的影響與挑戰為何?
本研討會內容將於2008年9月底前集結專書出版,做為報禁解除二十年的歷史見證。
二、活動內容:論文發表、專題座談會
三、對 象:相關學者、研究者及一般民眾(每場約200人)
四、發表人/ 簡介/ 論文題目:(依發表人場次順序排序)
呂東熹 / 公共電視台製作人 / 戰後自立晚報的崛起與消失---談台灣報業的轉型正義
周慶祥 / 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 轉型正義與歷史回憶:戒嚴時期警備總部言論宰制與報業回應策略
林元輝 /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 對報禁解除廿周年新聞自由發展的思辨
林麗雲 /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 脫?之馬,良乎?野乎?解禁後的報業大勢
何國華 / 台師大政研所博士班 /公民新聞與網路民主:實踐、理論與反思
陳順孝 / 輔大新聞傳播系講師 / 挑戰大眾媒體:台灣戰後公民媒體的演變與茁壯
五、主持人&評論人/ 簡介/ 論文題目:(依發表人場次順序排序)
主持人:
李永得 / 前自立報系副社長兼晚報總編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
吳豐山 / 前公共電視台董事長、吳三連獎基金會董事
蘇正平 / 前新聞局局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評論人:
林照真 / 中國時報資深記者
向 陽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翁秀琪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陳炳宏 /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教授
胡元輝 / 前公共電視台總經理、中華電信OPO首席顧問
馮建三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六、專題座談會:主持人、引言人
主持人:張炎憲 / 國史館館長
引言人:向 陽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金恆煒 / 《當代》雜誌總編輯
鍾年晃 / 台灣角社社長
盧世祥 /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