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貓厘藝術節 譜出原住民樂章

2008/03/10 09:51
3,44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台東大學第二屆大貓厘藝術節, 於二月廿六日至三月三日演出原住民交響詩〈祭儀Lus’an〉。有別西洋原創交響樂,〈祭儀〉一曲以西洋管弦樂器演奏布農族傳統古調,展現原住民音樂的不同風貌。

由台東大學所舉辦的第二屆大貓厘音樂節,融合了原住民古樂和西洋樂器原素,讓交響樂曲擁有嶄新的樣貌。

圖片來源 : 陳景旭


 【記者宋玟蒨報導】台東大學第二屆大貓厘藝術節, 於二月廿六日至三月三日演出原住民交響詩〈祭儀Lus’an〉。有別西洋原創交響樂,〈祭儀〉一曲以西洋管弦樂器演奏布農族傳統古調,展現原住民音樂的不同風貌。

 「大貓厘」(Ta’boualy)一詞源自於排灣語,意指太陽升起處,東大以此做為藝術節的名字。希望可以結合在地文化,展現東大特色。

 〈祭儀〉由輔仁大學音樂系副教授許明鐘創作,以台東縣霧鹿鄉、南投地利鄉的布農族為主,深入布農族生活,歷經三到四年田野採集、收錄,完成作品。他認為,採集過程最困難的部分為語言障礙,須專人翻譯才了解歌詞內容。

 許明鐘聽音轉譜,創作長達十五分鐘的樂譜,用眾多祭祀歌曲串聯成一首曲子,其中包括布農族〈負重歌〉、〈報戰功〉等祭祀歌曲。用西洋管弦樂器演奏布農族音樂,再輔以打擊樂器,強調布農族歌曲的節奏感。

 有別於音樂會中其他古典音樂演奏,〈祭儀〉將樂器分聲部,以低沉的雙簧管起頭,象徵原住民合的個人吟唱;英國管加入吹奏演出,代表原住民的合聲,其後管弦樂器加入,層層堆疊,帶出布農族合唱的隆重氣氛。

 為鼓勵保存原住民文化,教育部在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裡擬定人文數位教學計畫,東大因校地鄰近原住民文化環境,因此配合該計畫並創立「原住民音樂數位典藏及創作整合學程」,希望藉此學程,教導學生保存原住民傳統音樂,並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元素,加以創新改造,開創原住民音樂新風貌。

 音樂系主任林清財表示,此學程將原住民文化列入教學課程來創新作品。除採集、創作外,更重要的是廣為流傳作品。望將這種文化創作推廣給大家,推翻大眾對「後山」學校的想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