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振興台灣技職教育」記者會

2013/07/07 08:21
2,271次瀏覽 ・ 3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時間:2013年7月4日(四)上午10:3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A)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呂忠津教授
來 賓:教育部技職司  饒邦安副司長
與談人:(按姓氏比劃順序)
真理大學 陳俐甫助理教授
開南大學 黃適卓副校長
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 賴振昌校長

 

「振興台灣技職教育」記者會(影片清單)

 

台灣教授協會於7月4日上午10時在台大校友會館3舉行第二次「振興台灣技職教育」記者會。並於現場授協會會長呂忠津教授提出台灣教授協會研擬之「2013年台灣技職教育改革建議書」給有關單位參考,由台教會會長呂忠津教授代表遞交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但對產業最迫切需要人才來源、且關係最多數家庭未來生計的技職教育置於邊緣處理,除確認高職教育免費外,關於入學分發等方式,均直接沿襲高中方式,並無特別政府關於台灣技職教育未來的推動方向、實際作法、可預期之成效,此次政府均無任何規劃。

因此台灣教授協會早在2013年3月29日就與家長、教師、產業團體,共同舉辦「SOS!搶救技職教育」公聽會,希望在十二年國教討論風潮中,可以喚起各界關心如此重大的技職教育政策。可惜教育部對於未來十二年國教的作法與政策,幾個月來不斷更迭變異,全民陷入環繞在同分比序、特色招生、學費排富等特殊議題之爭議。

經過公聽會後的集思廣益,台灣教授協會再次召開「振興台灣技職教育」記者會,將會內專家學者對於技職教育之意見整理為建議書,提供政府機關與各界賢達參酌。期盼恢復技職教育應有的重要性,並請主管機關儘速擬定配套政策,重振台灣之產業力。

台灣教授協會共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積極改變歧視技職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錯誤認知

二、增加實質誘因,提高學生就讀技職學校意願

三、廣納業界學校等關係人意見,積極改善學用落差

四、重新檢視學校評鑑制度,技職評鑑應與產業密切結合

五、成立行政院層級之人才策略會議,因應未來產業轉型

 

 

2013台灣技職教育

 

改革建議書

 

 

 

 

 

 

 

{C}

{C}

 

 

{C}

{C}

{C}

2013.7.4

2013台灣技職教育改革建議書

台灣教授協會

2013.7.4

 

一、積極改變歧視技職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錯誤認知

    雖說「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但台灣的技職教育在長期的歧視扭曲下,職校生被當成次等學生看待,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部職司全國教育政策發展與規劃的單位,對於國內教育的畸形發展現象,應負相當之責任。教育部應提出各項改變技職教育是次等生的錯誤認知的方案,其具體的改進作為,建議如下:

在教育行政措施上,面對技職教育的被社會誤解,顯見相關宣導不足,現有輔導室師資之來源多未具實際社會經驗。教育部應編列預算,加強技職教育宣導;進而訓練專業種子輔導教師,到各級學校、單位正確宣導技職教育;並輔導、發掘技職教育成功案例,以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認知。

在教育政策制訂上,可以仿效德國等技職先進國家,提高國民教育中的教科書、課綱中有關技職教育的比例,並安排國中、小課程中需有認識職業的內容,並實際邀請各行各業人士參與。配合規劃提早教育分流制度,讓技職教育從小紮根做起,弭平師資結構因素造成的職業刻板印象。將技職教育精神融入國中、小教育中。

在教育資源配合上,重新調整教育資源分配,打破重高教、輕技職的不合理經費分配模式,改按學生人數比例分配高教與技職教育經費,讓技職教育在經費上,有立足點公平的發展機會。並定期檢討經費執行成效,讓高教與技職的經費,有良性的合理競爭效果。

 

二、增加實質誘因,提高學生就讀技職學校意願

推動產學攜手計畫,由教育部出面邀請國內500家,具有規模、績優之企業,經嚴格評選後,推薦為政府認證之合格實習廠家、透過公開表揚等激勵誘因,請獲選企業提供適當產學名額,經技職學校規劃企業所需之相關課程,安排業師授課,並擇優甄選實習學生、給予相當正職之待遇。如此企業可以透過學校培訓其所需的技術人才,減少員工流動比率;學校可以有效減少學用落差的教育方式;而學生也可以提早進行就業銜接的準備學習,而達到「產業-學校-學生」三贏的效果。

配合十二年國教推動全面免學費的教育變革,技職學校以往低學費的優勢不再,如何吸引優秀學生就讀職業學校,乃是台灣技職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初期階段,政府可以考慮比照早期師範教育與醫學系公費生模式,對於成效卓越之技職校院,對於國家發展所需之專門科系,提供部分獎學金名額,以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技職學校,逐步平衡現有高中職生源之社會落差。

 

三、廣納產業界、勞動者等關係人意見,積極改善學用落差

台灣由傳統農業社會轉型,在1960年代以後脫離逐步勞力密集產業,走向技術密集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初期階段相當成功,也創造了為人稱道的經濟奇蹟,使台灣國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大幅提高。1990年代以後,冷戰結束,全球化開始,商品逐漸以全球範圍做為市場,同時人才、技術也日漸跨國流動,面對這種挑戰,除了繼續投入出口導向、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以外,台灣亟需在新世紀擬定新的人才戰略,以因應創意導向、內需導向的產業轉型,才足以培育出能支持國家未來發展的人才。

可惜現行政府的教育政策,明顯落後於產業政策,完全不能滿足業界的需求與市場競爭需要。今日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情勢,乃是以日、時,甚至是分秒來計算,已無法等待用年、月為單位進行龜速調整的教育行政,更何況近幾年的教育改革,普遍欠缺全面性的視野,仍困在同一框架內,執著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屑工程。長久以往,將造成台灣教育功能全面失效,衍生出不得不進行教育政策革命的壓力。

多年以來,中央研究院與企業領袖們均已再三呼籲應該消弭學用落差,培育出真正可即時就業的產業人才,不應繼續放任過去升學主義的幽靈,以文憑主義的方式繼續荼毒新世代的年輕人,而無所貢獻於國家社會。大量的青年失業,淪為打工族、啃老族,甚至已成為資深公民難以退休的負擔。

台灣教授協會日前召開「搶救技職教育公聽會」,中研院也針對台灣高等教育困境提出白皮書, 2012年總統大選時台北市電腦公會更對所有總統候選人提出政策疑問,一再重申學用落差問題的嚴重性。可惜政府對於各界的提醒毫無作為,而所欲推動的諸如十二年國教等重大政策,也不與民間團體討論,反而一意孤行,倉促上路,衍生出各種問題!

我們主張:教育部在系所規劃、獎補助款分配、各類計畫評比,都應該引進產業界的代表參與評估,以產業界的專業知識、前瞻能力、協助防止教育機關轄下校院之學用落差繼續擴大。不可繼續放任教育行政官僚與少數學者自己閉門造車!特別是技職人力是以產業政策與社會現實需求為依歸,應放棄官僚主義,讓產業界與勞動者代表深入參與規劃與評鑑。如此方能儘速填補人才缺口、同時解決青年失業問題,並增進本土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四、重新檢視學校評鑑制度,技職評鑑應與產業密切結合

現行教育制度是在高職與五專,培養基礎技術人才;在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培養中、高階技術人才。因此,技職學校(包含高職與技專院校),首要著重教學,尤其是實作教學。在研究與開發工作方面,應與產業應用相結合。但現狀是不僅高職教育端已顯現嚴重偏離技職教育的目標,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這端則因教育部過去以及現行的科大政策與學者自評制度,迫使技職體系大量聘用一般綜合大學畢業的博士教師,這些教師普遍因沒有在產業界的實作能力,故對學生的實務訓練無法落實,只能要求學生做理論探討,甚而技職體系的研究生變成追求SCISSCI的學術論文發表,完全違背技職教育的目標。

因此應參照德國作法,規定從事技職教育教師,未來須有五年的實務工作經驗或業界成就,並以每五年為一週期檢視教師與產業界的互動,將之納入評鑑項目。技職教育評鑑亦應以教學成果為重,例如學生畢業前後,是否取得相關專業證照?是否取得實習處所合格證書?是否有優良作品展演、發明獎項、參與技術競賽之成績等。技職學校辦學成效的評鑑指標應著重畢業生就業率、企業雇主對畢業生的評價等。

技職教育評鑑應以關係人團體實際參與的公共課責(public accountability)的方式進行。主管機關應責成技職院校自我定位,定期將校務行政、校務基金與財務狀況、教學與學務資源、教職員勞動權益、社會責任與公共參與、校園環境與安全、校務自我改善機制等事項主動公開資訊以強化關係人團體及教育團體落實大眾課責。

我們主張:

{C}

1.  {C}

應該建立以技術訓練為導向的教學成果的技職評鑑。

{C}

2.  {C}

應該建立結合技職教師、學生與產業代表的技職評鑑。

{C}

3.  {C}

應該建立社會對於上述目標的公共課責機制。

{C}

4.  {C}

關係人團體、家長團體、教師工會、教改團體、專家學者均應參與公共課責。

 

五、成立行政院層級之人才策略會議,因應未來產業轉型

教育政策是一切人才政策的基礎,青年政策、勞動政策旨在解決教育政策不足之處。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產業走向創意多元,國民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發展,更決定於是否擁有良好的教育政策?能否應付國際局勢的變化需求!

我國教育政策目前仍由教育行政官僚獨斷制訂,面對教育政策已與國家興廢密切相關,這種前近代式的教育政策規劃格局,有必要重新調整,將之提升為國家安全層級。

因此我們建議:應該在行政院層級成立國家人才策略會議。此會議應由副院長級或更高階之政務官負責,以三位政務委員為當然委員,邀集教育、經濟、科技、勞動、文化、衛生、經建等各部會閣員出席,制訂中、長期之國家人才策略,定期對立法院提出人力資源發展報告書。

如此國家人才政策才不容易流於本位主義的官僚業務思考,有機會提升為跨部會的國家政策!教育部並非政府內最受重視的機關。而與產業、科技相關的部會吸引最多的國家資源、也是最需因應國際情勢轉變的部會。如果不由更高層級的政務官規劃協調,涉及人才培育的政令難以跨出教育部之外,經濟發展政策就無法真正融入教育政策,國家的人才政策也會窄化成以頒授畢業證書為目的的教育行政而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