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竹簡《緇衣》隱藏孔子『好德』概念的本義 (二) 銀髮游藝

2013/05/05 21:17
2,03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等於好奇寶寶的副刊部分,而此游藝非荒野的「大王魷」,沒有參與「松菸公園催生聯盟」的活動,特此聲明。

@@@@@@@@@@@@@

竹簡《緇衣》隱藏孔子『好德』概念的本義   銀髮游藝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現代通行的解釋大略是: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但是考古學界發掘的戰國楚簡(郭店竹簡和上博竹簡)讓我們能更深入體會孔子的本義。
成書在漢代的《禮記‧緇衣》文中有一段文字:「好賢如緇衣」,其中用『好賢』一詞讚美勤奮的官員。但是“賢”字在楚國簡本中寫法不同(參看圖一)。

照片

探究其涵意,現代用字勉強可轉寫成『好德』。有學者將兩版竹簡的不同用字看作同字異體並解讀作善的分析,值得重視。因為以用字習慣本身來說,這種解釋,顯然比較接近歷史上那個時期的一般用法。但是一但以善作解釋而套入禮記的文句中時,便使整個句子的概念發生不協調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再進一步探討。

郭店竹簡的另一篇文章《老子》甲篇中有一段文句: 
天下皆知(老子甲)之為(老子乙)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句中代碼為(老子甲)及(老子乙)(參看圖二)的兩個字,

照片

顯然和緇衣使用的德字有相關性。其中(老子乙)和郭店緇衣的德字字體構造,形成左、右對置,這應該是更古時代造字時,各構字元件組成合體字時並不重視空間相對位置的習慣所致。而這兩個字的出現,明顯的暗示了竹簡存在的時代,它們便不是或至少不完全等於善字所表達的概念,也同時指出老子認為人人知(老子甲)的話,世間的惡便不存在了。並且人人能(老子甲)的話便能(老子乙)。那麼究竟『知(老子甲)』到底是什麼概念?首先,從現有的資料知道,多數學者認為(老子甲)字應該是“微”字的前身。而 “微”字寫法由甲骨契文到篆文的這個演化的過程(參看圖二),ㄔ部首是最後加上去的。

成書於漢代的《說文解字》解釋這個字說:
微 隱行也。从彳。 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在此,『微之』的意思是指低調行事。從歷史上來看,白公死後他的從徒們,並沒有因畏懼被牽連獲罪而逃走,而是低調的辦了他的後事。所以“微”字除了許慎所說隱行的意思外,應該也有德義的涵意。而增加的ㄔ部首,或許是強調行使 字所代表觀念的行動方式。也就是說,是在變亂進行中有所作為,但不彰顯。後世再將這樣的概念,逐漸擴大到表示經常在日常生活中的低調行善的德行,而解釋為隱行也。

《說文解字》解釋“徵”字或許帶來更清楚的答案:
徵 召也。从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

“徵”字的篆文和微字兩者間的差異正是以“壬”取代“人”,意思是任用有微行德性的人。並且《說文解字》對『行於微』一詞中的 “於”字解釋說:
於 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

既稱孝鳥,但認為是用作語中助氣之用,明顯的前後解釋並不連貫。在《尚書‧堯典》中有文:「協和萬邦,黎民於變」其中的“於”字解釋長久以來便是:嘆美之詞。所以會解釋為嘆美,應該與自古便認為孝行是百行之首的觀念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行於微』一詞應解釋作:行美德而不張揚。事實上,《尚書》中清楚敘述因有孝德而被君王召喚到身邊,並作進一步考察行事能力的例子,便是舜帝。也是“徵”字所代表概念的最適切例子。(老子甲)這個字主要表達德行的概念應該可以上推至商代。《說文解字》攴部首解釋攴〔(老子甲)右半側的符號〕為小擊也。在現代用語來看,應該指努力有所作為。所以它整個字可以被會意成:努力實現左半側符號所代表的境界或價值意義。也因此,整個字的核心概念應該藏在文字左側的符號裡。但明顯的,左側符號又是用代表人的符號和看似习字的符號,以习在上而人在下,分別簡化、組合而成。所以初步可將左側符號看成具有习字的符號所代表的能力的人,或需要執行习字的符號所代表功能的人。

很幸運的,1976年發現殷高宗年代的婦好墓,墓中陪葬器物上的許多文字及圖案提供了更多相關的資料,如圖三所示。

照片

從圖三‧甲及圖三‧丙,很清楚的可以看成『婦好』二字的不同表示法。如果直觀的解讀這兩禎圖案,明顯表示婦人或母親照護尚未能穩定走路孩子的情境。圖三‧丙增加了表示人嘴的口符,和行走的止符,更進一步表示出教導孩子走路和說話的涵意。直言之,也就是表示傳統所認為的母德。因此,习字符號除了看成後來衍生的婦字外,應該也可看成最早的“護”字。這樣便容易理解,圖三‧乙將婦好拆解成直立圖案,而從下往上解釋為“母護子”。現在使用的“護”字是後來造出的字,從言從蒦,而蒦字的本意,是不使捕捉到的鳥逃逸;言字的本意,則是用語文溝通處理事物,護字因此可會意成:用行政手段救濟,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救視也。這顯然是偏向從治理者上位的角度看事情。而习字符號在三圖中表示的,卻是以實質的行動處理事情。歷史的潮流,使護字取代习字符號,或許反應出儒者從遠古的躬身實踐的要求,逐漸因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完備而退化。因此到了漢代,對許多傳統德行觀念,已轉向成為理論性概念的認知與宣導,從而脫離全面實作的精神。另外,記錄了周朝王室和列國諸侯國歷史的《國語》一書中有文句:「治人者勞其心,治於人者勞其力」也充分反映了周代封建制度定型下,社會管理者自身脫離實質生產過程的思惟狀況。习字符號所代表照護的概念,在實際生活操作中是非常繁雜的。甲骨契文中已有顯示清掃室內(或者宗教概念的淨屋);也有表示專職照護的人執行其工作(利他的善德之行)的字。這些字反應的重要核心概念,便是照護,也就是能使他人安適乃至於存養的行為。
在甲骨契文使用的年代,文字數量尚少,文字符號應該偏重於重要的概念表達,而不會執著於末節行為的顯現。也因此,早期使用的习字符號,應該解釋為利他的美善德行。漢代以後用“善”或用“美”來解釋习字符號,都是將一切利他行為綜合概念化約的結果。由於善和美多數的狀況是直覺的感受,也因此反應出漢代社會“德”觀念的淡化而“利”觀念的興起。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因此知道圖一中竹簡使用的楚文字帶有照護美德的概念。由於他們的偏旁所用的女部和頁部,在甲骨契文的合體字中均有表示人的意思,所以兩字都可以解釋作為有德性的人或行美德的人。也因此在《禮記‧緇衣》一文中將它們轉寫成賢字,是偏重人的才能而非德行。這個轉寫概念的來源其來有自,可以由《說文解字》解釋賢字說:多財也。指的是人因能力強而能理財。進一步解釋為有才能的人,或是因財字與才字同音而通用,用以表示人有多種才能。這種解釋方式因此得到旁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