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 全台最豐富多元的綠建築設計提案
圖/綠領建築師工作坊學員正在闡述自己的期末設計中,使用了哪些綠建築手法。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為《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序文)
住進一間舒適的好房子,是許多人一輩子打拚的夢想。但這樣的夢想,如果是建築在讓環境更惡化、讓極端氣候加倍頻仍、讓沿海地區受海水上升之苦、讓窮人買不起糧食、讓海洋酸到溶蝕珊瑚礁、讓寒冬與熱浪交替成常態等等,我想任何有良知的人,應該都希望自己不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
建築所耗費的能源,占人類所有活動大約 40%左右,而像是一些大城市如紐約,更是有 77%直接與間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是與建築相關的。這些龐大的排碳量,部份是由建材、運輸與營建過程所產生,但以一棟建築 40年的生命周期計算,建築有高達 85%以上的二氧化碳,是來自於人們使用建築的期間產生。
也就是說,如果建築師們從一開始設計時,能處處為未來的使用者著想,在舒適度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標準下,讓人們能以最節能的方式使用建築。相信對使用建築的我們每一個人,就能更心安理得地,住進我們所尋覓的好房子。
也就是秉持這樣的想法,長期關注能源、氣候與綠建築三大主軸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自 2009 年以開設「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的方式,邀集台灣當代綠建築相關領域的專家,來為建築與室內設計相關背景的學員上課, 2012 年更增設了業主基礎班,讓更多懷抱綠色夢想,想改建或自建住宅為綠建築的業主們,知道怎麼跟建築師或設計師開出綠規格。您現在手上的這本書,正是工作坊的講師群共同撰寫的;也可說是集合台灣當代綠建築界的一時之選,所共同彙集的建築綠點子。
使用這本書時,或許可以把它當教科書一般參閱,但用法除了是讓建築系的學生,在熬夜趕圖時拿來壓泡麵用外,更是給每一個有心想蓋綠建築、想設計綠建築、想裝潢綠建築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最基礎的綠色建築設計準則。
除此以外,這本書更是寫給每一個想買綠建築、想找人設計綠建築、或想找人重新裝潢或改建老屋成綠建築的人,甚至是只要對「全能住宅改造王」、或是像「幸福空間」這類節目的粉絲,也都能從本書裡找到許許多多,過往或許曾在哪邊聽過,但仍一知半解的綠建築知識。
另外,本書裡幾乎每一個章節的最後,都以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的新校舍,作為案例來說明該章的綠建築工法。由台達基金會在莫拉克颱風後所捐助,原鄉易地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不但擁有國內首座,結合太陽能及風力發電,達成「淨零耗能」的圖書館外,校園整體能源使用量,更比教育部所要求全國各校,在 2015 年達到單位樓地板面積用電強度 (EUI) 為 18.6度,超前節能 51%,其中的訣竅,也利用各章節末的案例分享,在本書作完整的披露。
除了那瑪夏民權國小外,台達基金會過往所捐建的綠建築,包括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中大國鼎光電大樓、清大台達館等,不但都是綠建築,也都不斷在精進其節能成效。而台達本身所新建的辦公大樓,像是桃園研發大樓、台南南科廠、上海浦東研發大樓等,不但都符合綠建築的精神,進而拿到國內外的認證,其節能成效也都是業界的翹楚,並持續不斷地在挑戰更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
有了這幾年培訓綠領建築師培訓的基礎,以及執行了許許多多關於綠建築的標竿計畫,台達基金會接下來給自己的任務,將會是推動建築碳稽核的認證,使其在台灣落地生根。或許唯有不斷地邁向更嚴謹的認證方式,才能為綠建築創造更有利的市場,不但要讓所有建築的基本要求,都要是綠建築;更要讓每一棟新的建築,或每一棟既有建築的修繕,都能朝向更綠、更節能的方式進行。
在擴大市場供需、完備法規配套、強化民眾意識等各方面,只要產官學界共同攜手努力,即使《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已到期,科學家並算出全球恐將在 38年後升溫攝氏 3.3度,但人們仍可保持樂觀的希望,從設計出一棟棟減碳的好房子,改善一間間既有房舍的能源浪費,我們也才能無愧地面對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面對暖化,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這一代人又怎會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擰乾房子 有更節能的選擇》張楊乾 02-Jan-2013 低碳生活部落格
《節能綠裝潢 挑戰夏月用電120度》張楊乾 15-Apr-2012 低碳生活部落格
【活動訊息】
「綠領建築師工作坊基礎班」即日起至3/31日招生中,報名請洽官方網站。
《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新書講座活動:講師: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
2013/2/27(三) 19:00-20:30
誠品信義店3F Forum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2013/3/16(六) 14:00-16:00
台達內湖陽光基地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188巷38號1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