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環頸鴴」與「環頸鴴」有何不同?
【榕樹學堂訊】人與自然對話,環境權才能實現;而對話的開始,就是從近處,開始生態調查及記錄,瞭解它們後,再來談週遭生態保育,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所以,榕樹學堂以這個原則為中心,開始了「內湖四期帶狀公園」、「汐止明峰街」、「秀峰之肺」、「內湖高工」、「三民國中」、「八里左岸」、「紅樹林捷運站紅樹林步道」、「高雄燕巢義大醫院」、「高雄燕巢兒二公園」、「建國北路榮星花園」、「寶湖樹木銀行(位於內湖四期帶狀公園前、民權東路6段210巷與206巷間)」、「湖聖公園(位於民權東路6段123巷20弄底)」、「游美公園(位於民權東路6段210巷143弄)」、「北投公園(含附近的兒童公園、新北投捷運站後方公園)」、「淡水捷運站」、「大湖公園」、「碧湖公園」、「汐止圖書館」、「大安森林公園」、「五股溼地」、「蘆堤溼地」、「關渡自行車道」、「觀山公園」、「桃園八德思源公園(含附近農田)」、「圓山公園」、「長壽公園(位於圓山大飯店後方)」、「金龍湖(汐止區)」、「台大醉月湖」、「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台北植物園」、「新北市政府廣場」、「228紀念公園」、「南港公園」等地區的生態調查及記錄。
102年2月4日、5日下午及6日上午,我們均來到了冬天的「大湖公園」;冬天的「大湖公園」與秋季、夏季的「大湖公園」確實不一樣,水池裹的水較少,以至於水池裹本來藏在水中的土,以及樹幹與樹枝,部分已經顯露出來,這讓體形較小的小鳥,有了停息及捕魚的地方,所以,「灰鶺鴒」、「白鶺鴒」、「翠鳥」等小鳥就出現了;但較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小環頸鴴」也在這裹出現,它與「環頸鴴」有何不同呢?
圖、影片/胡綺萱、楊春吉
一、小環頸鴴(大湖公園;102年2月4日下午發現)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s8BJJgU2WE&feature=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AflSuhXOEM&feature=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zRlAurySQ&feature=youtu.be
二、環頸鴴(蘆堤濕地;102年1月20日發現)
原來,「小環頸鴴」體形較「環頸鴴」小,而且眼外圍有「金框」,非常特殊而且亮麗。
(以下文/出自於廖本興著/台灣野鳥圖鑑-水鳥篇 /晨星出版)
小環頸鴴
屬名:鴴屬 英名:Little Ringed Plover 別名:金框鴴
生息狀況:留、稀/冬、普
特徵
*虹膜黑色。眼圈金黃色。嘴短,黑色,下嘴基黃色。腳黃色。
*繁殖羽雄鳥額白色,額上黑橫帶與黑色過眼線相連,上緣有白色橫紋,耳羽黑色。後頭、背面灰褐色。喉及頸環白色,頸環下有黑色胸帶,環繞至上背。腹以下白色。中央尾羽具黑褐色次端帶,末端白色;外側尾羽白色。雌鳥似雄鳥,但耳羽黑褐色。
*非繁殖羽頭、臉及胸部黑色變淡,金黃色眼圈較不明顯。
*幼鳥似成鳥非繁殖羽,但褐色較濃,頭上斑紋不明顯,過眼線、胸帶黑褐色,背面有淡色羽緣。
生態
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非、東南亞至新幾內亞,冬侯鳥8月至翌年4月單獨或成群出現於沙洲、河口、水田、沼澤、魚塭等泥灘,少數為留鳥。以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為食,常結成小群活動,於溼地小跑步追逐獵物,或以單腳攪動淺水、泥灘中之生物再予啄食。留鳥族群多利用河床或河口沙礫地繁殖,繁殖期抱卵或育雛時,遇有天敵接近,親鳥會在地上「擬傷」,以引開入侵者。
環頸鴴/北環頸鴴
屬名:鴴屬 英名:Common Ringed Plover 別名:劍鴴
生息狀況:冬、稀/過、稀
特徵
*雌雄同色。虹膜黑色。嘴短小,前段黑色,後段橘黃色。腳橘黃色。
*繁殖羽額白色,額上黑帶與黑色過眼線相連,眼上方白色。喉及頸環白色,頸環下有黑色胸帶,環繞至上背。後頭、背灰褐色,腹以下白色。中央尾羽具黑褐色次端帶,末端白色;外側尾羽白色。
*非繁殖羽頭、臉及胸部黑色部分變淡,嘴基橘黃色變窄。
*飛行時翼上具明顯白色翼帶。
生態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凍原帶、加拿大及格陵蘭,度冬於南歐、非洲及中東地區,少數會漂移到東亞地區。台灣偶見於海岸、河口、溼地及水田,於地面漫步攝取昆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