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垮公共電視!哪些年?哪些人?
搞垮公共電視!哪些年?哪些人?
『那些年,他們搞垮了公共電視?』紀錄片首映海報
傳播學生鬥陣與媒改社下午舉辦『那些年,他們搞垮了公共電視?』紀錄片首映會以及座談,一般電影,演員卡司幾乎就是票房保證,而這場紀錄片,來了很多,相當多的人,相信是被導演卡司吸引來的,和紀錄片名稱關係不大,名稱所影響的,只是來參與者的屬性。
今天有好幾個可惜:
一) 難能可貴,參與者雖然有很多年輕人,卻大多數是和傳播科系或影音記錄有關的人,這是可惜之一,當場我本想發問請大家舉手作個統計。如果有更多的參與者純粹是以公共電視的觀眾身份,因為關心他自己現在和未來的閱聽權力而來,那麼這場首映會的社會價值就更高,他對文化部有關公共電視的處理壓力也越大,這是可惜之二。可惜表示作用不大,甚至是更讓政府不把人民的反應看在眼裡。文化部無須因為這部紀錄片的播映,而改變態度或作法,雖然文化部有一位官員在半場後來到現場。
二) 紀錄片名稱後面加了一個問號?使得觀眾看完之後也起了個問號,到底導演是想探討誰是『他們』?還是想探討『如何搞垮』?或許導演也感受到氣氛,所以播映後的座談中強調這紀錄片很溫和、還有後續,或許一年之後會有比較強烈的內容,因為目前他們證據不足。這是可惜之三。
三) 現場來了第一第二屆(吳豐山)以及第四屆(鄭同僚)公視董事長,就是不見那半夜選出來的陳勝福以及法院後來認為不合法的董事會所選出來的現任董事長。他們可能是很清楚知道前面第二點所說的『他們是誰』,以及『如何搞垮』,因此既使來了對自己沒有什麼資訊價值,對於公共電視也沒有什麼建設性意義。這是可惜之四。
四) 或許是我這兩年多來對於公視爭議事件還算關心,也知道不少,所以紀錄片內容看不見類似李惠仁導演『不能戳的秘密』那樣震撼性的不能戳的、新的訊息,這是可惜之五。如果這片子的名稱改成『公共電視的行政鬧劇』或則直接破題,就命名為『搞垮公共電視!哪些年?哪些人?』對於When and Who 作個交待,主題就更為明確,這是可惜之六。
五) 吳豐山先生提出了減少董事員額以及將董事從無給職的兼任改為有給職的專任,這樣具體的建議,不知到場的文化部官員有沒有聽到、會不會傳達給龍應台,根據官場慣例,會當官的不會多嘴,所以我看機會不大,這是可惜之七。
一個甜蜜的小週末下午,拋下親愛的妻子讓他一個人在家,跑來參與這個大卡司盛會,心得卻是七個可惜,這是可惜之八。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2-12-28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