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賦稅人權與國際脫鈎是「全民共業」?
台灣賦稅人權與國際脫鈎是「全民共業」?
【記者吳振昕/台北報導】陳冲內閣拼經濟,人民到底「有沒有感」的話題正熱,財政部長張盛和為了讓政績「有感」,提出試辦停發扣繳憑單,節省紙張「拼經濟」。然而許多學者專家指出,財政部拼經濟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根據中華人權協會今年所做的人權指標調查,我國經濟人權直直落,民眾給予66.8%的負面評價,在所有指標中墊底,主因之一是賦稅不公,長期漠視賦稅人權,導致國際競爭力低落、人民生活痛苦。雖然馬總統自上任以來即積極推動「國際人權兩公約」國內法化,然而在2012年12月10日舉辦的「台灣國際人權兩公約總體檢」圓桌論壇中,東吳大學法律系陳清秀教授指出我國賦稅人權與兩公約精神嚴重脫鈎,是政府與民間長期不重視之「全民共業」,他呼籲政府與民間全體「動起來」,從制度上提升稅務機關的人權素養、司法機關財稅專業,並獎勵學術單位財稅相關法令之研究與著作,大家一起為這個領域灌溉,才能開花結果,滋養眾生。
陳清秀表示,過去三年來大法官宣告16個違憲的法令,其中與稅務相關之法令就高達10件,還有幾件賦稅法令被警告有違憲之虞。可見我國稅務機關對賦稅人權保障觀念亟待改善。他提到民國98年兩公約施行法生效後,掌管稅制法治研究發展的單位理應動起來,檢討當前不合宜的租稅法令加以改進,想不到原本應掌管財稅法制研究的「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竟然要被裁撤,凸顯我國政府組織再造方向有所偏差,研究發展是引導國家法治進步之一環,居然被裁撤,如同企業研發部門被裁撤,還能進步嗎?因此賦稅人權保障觀念如要進步,政府研發部門要動起來而不是「凍起來」。
此外陳清秀也認為,雖然稅務機關均設有法務部門,但卻沒有聘任專業之法律人才,「如同開醫院卻沒有正牌醫師」一樣荒謬。表示我國文官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非常不上軌道,「考試院銓敘部」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也應負起監督管理之責。
此外基於國家考試有領導教學的作用,考選部在規畫司法人員國家考試之選考科目中有環境法、勞工法、社會法,就是沒有財稅法,陳清秀認為,如今全球面臨歐債危機、美國大選牽涉到的都是財稅問題、國內也面臨賦稅不公、賦稅人權等諸多問題,均不脫離財稅法的範圍,但高等考試卻不列入,代表我國有關機關對賦稅人權沒有高度重視,令人憂心。
在司法院方面,當普通法院法官轉任行政法院時需具備行政法相關專業素養,且行政法院之案件有一半以上是財稅案件,更應提昇財稅法相關之素養,但其轉任之在職訓練只有短短3個月,其中學理課程僅短短1個半月,財稅法學相關之課程不到1個月,如此草率豈能培養出優秀的稅法法官?可見司法院之人力資源管理也有疏失。
此外他認為學術單位對財稅法學研究仍處於沙漠地帶,反觀韓國財稅法學之著作非常多。民間力量不足,政府機關應該伸出援手,國科會、財政單位、司法單位都應該站出來共同關心賦稅法學之研究發展。有足夠之研究成果才有足夠之智慧提供實務界參考。
陳清秀也表示現今高等考試財稅法的命題都是「死背法條」,因此培養出來的公務員也只會死背法條,不夠通情達理,因為沒有人告訴他賦稅人權保障之實務經驗,如何要他通情達理?甚至專門訓練稅務人員的財稅人員訓練所,圖書館內竟然連國內稅法學著名教授的著作都付之闕如,「連草都不供應,如何讓馬兒肥?」「這代表是全民共業」,陳清秀又舉例:考試院以「國內無財稅方面之教科書,如何出題?」為名將財稅法摒除於國家考試選考科目之外,然而缺乏教科書又與教育部規定編撰教科書不得做為升等之依據有關,導致教授寧可發表學術專論而不願意編撰教科書,惡性循環的結果;國人賦稅人權觀念淡薄之問題乃是環環相扣的「因果報應」。陳清秀認為政府與民間各單位均難辭其咎,建議各界應投入資源為這片賦稅人權的沙漠灌溉澆水,才能長出美妙的果實滋養人民。
圖說:在2012年12月10日舉辦的「台灣國際人權兩公約總體檢」圓桌論壇中,東吳大學法律系陳清秀教授指出我國賦稅人權與兩公約精神嚴重脫鈎,是政府與民間長期不重視之「全民共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