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卡達時間12:30~13:30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在聯合國氣候變遷青年大會中同時舉辦了三場不同議題的工作坊,分別為:
1. Crisis of the Island(小島危機)
2. Can we stand for climate refugee?(如何為氣候難民救濟?)
3. Build and Grow a Grassroots Organization(建立和發展草根性組織)。
其中Crisis of the Island(小島危機)透過虛擬的故事內容讓參與者初步了解島上的危機為何?(核電危機,再生能源需求,用水效率,環境教育,民生條件,商業環境)試圖引導參與者用不同的角度和面向去思考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的議題,並利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介紹綠色經濟和共享價值的理想概念,促使參與青年們針對過去自身所知公部門和私部門所制定的政策進行思考和檢討。最後將所有參與青年分成不同的部門(消費者,企業,學術單位,NGO及政府)各擔任不同的角色,進行短長期策略制定和表達對於其他組織合作可能及建議,其能達成綠色經濟,永續環境的理想。
在短短的15分鐘內透過前述“共享價值(Create Shared Value)”策略管理的思考模式去創造出多贏的經濟局面相當的有難度,但是青年們的依然努力地朝著綠色經濟(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y,社會Social三者並重)這樣的理想目標進行討論和規劃。
擔任NGO角色的的阿拉伯青年代表提到,NGO的角色在短期之下並不只是單純的上街搖旗吶喊及進行無法明確表達訴求的行動,而該是透過網際網路,社群媒體建立人際網絡深入各目標族群(e.x.學生族群)提升綠色意識,以至於中期能夠進行訓練使其更深入瞭解綠色議題並結合自身經驗和專業,到了長期就能夠使每個人都有能力督促監督並對政府單位進行遊說以及影響更多的人。
而企業方面,新加坡青年提到企業策略除短期持續對產業內進行綠色改造外,長期走向應該不只是要教育消費者,而是真正看到消費者的深層需求,進而發展綠色的產品和服務去解決其重視的問題,以擴大需求面,並利用節能科技降低成本及碳排放,從最根本的方式去推動充滿誘因和吸引力的綠色經濟實體,而非不切實際的“漂綠”策略。
甚至擔任消費者角色的美國青年表示:即便綠色消費的意識已經形成,卻缺乏實際的誘因進行綠色消費(產品價格比其他非綠色產品更高),而這方面就是企業策略,消費市場和政府政策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期望或許可以透過三方合作的方式去促成理想的生活條件,更高端的消費哲學。
而過程中也有不少青年懷疑,這座虛擬的小島故事是否就是意指台灣?甚至提到了政治因素的考量。但身為青年,我們所擁有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新和彈性的思考模式,如果被許多其它因素限制住思考的面向,我們就會駐足不前。因此,我的回答是:這的確是一個虛擬的小島王國,透過青年們的提案改造,也會是帶領青年們往理想邁進的烏托邦。
更多COP18資訊,請鎖定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COP18專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