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王皓旻、王逸凡、謝抒珉、郭家榮】
走進小小的洗衣坊,小榮、小恬和小潔分別做著手邊的工作,訂標籤、排序編號、檢查衣服的汙漬,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步驟,映在他們專注的眼神中,都成了最重要的任務,顯得非凡而神聖、不許被打擾。
這裡是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心路洗衣坊政大門市,從民國九十年開始營運的庇護工廠,提供智能障礙學員自我謀生的機會,也是台灣第一間進駐校園的社會福利性質洗衣店。學員小榮、小恬和小潔分別因為自閉症、染色體異常而有語言、肢體和學習能力的障礙。在庇護工廠中,經過就業輔導老師耐心地協助以及實際工作的磨練,他們已經成了敬業、負責任的優秀工作者。心路洗衣坊副主任溫德風說:「這三個是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到完再走,有時候是老師趕他們走。老師通常是七點關門,然後再忙到九點,他們會捨不得老師,有時候趕不走,會在門口徘徊。」
患有自閉症的小榮已經在這裡工作十年了,細心、熟練的動作和敬業的工作態度令人印象深刻。「編號排序會不會做?簡單嗎?」「簡單。」「那你在這裡工作會不會覺得很累?」「不覺得累。」當年,小榮在學校常被同學欺負,因此高中畢業後,小榮的媽媽決定讓他到庇護工廠工作。而媽媽發現小榮工作之後的改變感到很欣慰,她說:「他進步很多,除了工作上他喜歡以外,他也能夠自己去吃飯、買東西,進步非常多。」跟這些孩子相處多年,也讓溫德風對人生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就覺得他們都這麼辛苦,還是每天都這麼面對,有什麼事能比他們慘?這些孩子在還沒出社會時就被人家歧視。」他也感嘆,現代年輕人對身心障礙者了解不足,歧視的情況仍然經常發生,讓學員受到許多委屈。
近年來,台灣許多庇護工廠紛紛因虧損嚴重、不堪負荷而結束營運,心路基金會也不例外,洗衣工廠和洗衣坊從營運以來大約虧損兩千萬元,平均每年都虧損上百萬元。二零零七年底,心路洗衣坊因不堪虧損,部分門市結束營運,並縮減剩餘門市及工廠的人事編列,十多位智能障礙學員因此頓時失去工作,只能由心路基金會協助轉介至其他社福單位。近日油電雙漲,預估今年營運成本增加至少六十萬。心路基金會希望大家能提供幫助,多把衣服送給洗衣坊處理,讓這些孩子能自立更生,不會因門市營運不佳而失去工作。
儘管面臨營運虧損的壓力,學員仍然每天認真地生活、踏實地完成每一件工作。他們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重心,也藉此讓更多人知道,其實他們擁有不輸給其他人的工作能力,甚至是超越一般人的毅力和勇氣。學員小潔說:「來這裡工作,很開心。」漾著靦腆的笑容,他們的開朗感染了洗衣坊的每一位顧客,成為政大校園中最動人的暖陽。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