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夕陽產業的餘暉 謝品印盼傳承修鞋技術

2012/04/27 17:37
5,342次瀏覽 ・ 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專題記者/謝抒珉、王逸凡、王皓旻、郭家榮

 車水馬龍的文山區指南路二段,人潮來來去去,有間不起眼的修鞋店顯得特別安靜。不到五坪的小店堆滿砂紙、黏膠、針線和無數老舊的修鞋器具,一位老先生專注地將靴子脫落的鞋底一針一針地縫合。他是謝品印,也是文山區萬興里唯一的修鞋師傅。

 謝品印四十八歲到政治大學總務處環保組工作時,便在側門租了一間工作室,早上上班,晚上修鞋;退休後才變成全職的修鞋師傅。他提到剛開始修鞋時,很多人訂製皮鞋,因為價格很貴,也就特別珍惜,一雙鞋總是修修補補好幾次還捨不得丟,他說:「以前買一雙皮鞋要做好幾天的工做,現在有的人做一天就可以買好幾雙鞋子。」而相較於以前大多是修補皮鞋,隨著現代人穿鞋習慣改變,有越來越多學生拿夾腳拖鞋來修理,而謝品印也相當自豪修理夾腳拖鞋的技術。「夾腳鞋、拖鞋,沒有人會修,阿伯最會修,很多人都拿來給我修,修起來像新的一樣。」

 雖然謝品印擁有非常純熟而傳統的修鞋技術,但是隨著時代改變,鞋子流行的款式越來越多樣、價格越來越便宜,修鞋的人數也變少了。很多學生認為鞋子壞了,買雙新的比較划算,修理便成為次要的選項。政大新聞系學生溫耘安說:「如果一雙鞋只有三四百塊,修鞋可能又要花一些錢的話,就會直接買一雙新的,而且每一季的鞋款也不一樣,鞋子壞掉就會想要趕快換新的。」但是,謝品印認為如果因為一點損壞就把鞋子丟掉,其實非常浪費。謝品印的太太謝陳富美也說,「現在鞋子很容易壞,穿一次穿兩次就壞了,工廠大量生產的,不像我們以前一針一線縫,現在沒有了。」他們強調,雖然修鞋這項產業逐漸沒落,但是修鞋其實非常符合現代人提倡的環保概念。

 謝品印回憶起修鞋產業的興衰,他說,剛到政大附近開店時,光是指南路二段就有三位修鞋師傅,但是現在另外兩位師傅都已經過世了,也因為沒有找到願意接班的人,所以
他們的技術沒有機會傳承。今年謝品印已經六十七歲了,也還沒找到可以傳承的對象,謝陳富美說:「像我兒子,我叫他來學,你跟你爸爸學,他就回應我;『要學,我幹麻念那麼多書?』現在年輕人都不看好這個,大家都想說我念那麼多書,要輕鬆一點賺錢,誰要來做這個,髒的要死。」

 雖然面臨傳承困難,謝品印還是非常喜愛修鞋這份工作,因為修鞋不只能延續鞋子的壽命,和顧客或學生聊天也為他的生活帶來許多樂趣。謝品印提到,很多修過鞋的學生,畢業後還是會回來找他聊天,他覺得這些都是很難得的緣分。所以就算沒有人可以傳承他的技術,謝品印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他說:「不會想退休,給教職員學生方便啦!學生都說阿伯你不能那麼快死,阿伯是校外的守護神。」謝品印說,他會一直做下去,做到不能做為止,因為這份在他生命中橫跨二十多年的工作,已經成為無法輕易放下的羈絆。儘管透出昏黃而微弱燈光的修鞋小店,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店裡的老人會用心修補每一雙鞋,成為夕陽產業的天空中,最柔和的餘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