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地球日的環境教育
我們找大家在樹下聽風吹葉搖伴著蟬鳴,
一起赤腳感受這綠蔭下小小生機搔著腳的感覺,
還順便,把臉、把手腳、都藏在樹影下,躺成躲避火辣陽光的一棵樹形。
觀察一年四季從樹頂到樹下的訪客,紀錄他們是否年復一年忠貞的友誼。
用詩、用泥塑、用蒐集到的歌唱,串成一首哼不完的大樹樂曲。
至於頂上交扣連接的枝椏,讓綠影變成一片路網;
我們開始想像如何從這座小山串接到下一座小丘,松鼠樹鵲可以有四季不間斷的食物,雀鷹拜訪遠親時也有個落腳的歇處。
我們度量這綠網為城市降了幾度,省了多少二氧化碳,實驗了葉上落塵的差異;
而第一棵樹的身世,得以出現在這裡的公園沿革,我們好奇地重演了一回,
順便把蓄洪排水的功能討論進來,
還好好想過鄰居來此的動線,畫了一串的緊急庇護公園指標與與使用指引。
學習方案隨著這城市的議題、隨著學生新拋出的問題,隨時在調整;
唯獨,我們還沒申請任何認證。
但,一棵樹、一片綠地、一座樹林,與我們的關係,已經更深更具體。
環境教育像是永續發展的根基,為了大樹的茁壯而準備。在2011世界環境日通過後的環境教育法,企圖讓環境素養的培力,融入各公部門與學校的體制中,並爭取更多的環境教育資源分配,因而被大家殷切期待著。然而這一年來發現:在不到一年的極短時間內,為了達成相關推動與法治上的管考,各中央部會羅列了5億元的預算,套用在環境教育支出上;許多縣市公部門所屬場域,亟於通過認證展現績效,忙著對外徵求可用教學方案及通過認證評鑑的素材,至於學習帶領的人力、提供服務的配套,一切都等拿到認證再說;『認證過程』成了現階段最主要的工作,匯集了上千萬的經費投入,但對於各機構欲落實投入環境知能紮根所需的資源取得,不見更有力方便的協助,限制的形式框架也變多了。
產生數字成績,更求改善既有制度環節以內化素養
原本環境教育法對公務機關與機構的要求,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強化普遍的環境素養,尤其是各單位業務所必須具備的環境知能,以改善所屬業務推動能符合環境永續的原則。
然而目前在各業務單位核心補強的環境知能尚未規劃出來之前,我們看到的更多資源投入多在於:對於環境教育法規的宣導、考評制度的研擬與講習、環境專業人員的素養界定、各部會既有業務宣導活動的辦理等等,讓人不禁擔心原本該解決問題的設計,反而在如火如荼的新政實施下,因為過多新設名目的成績消化經費與能量,還可能耗去了解決整體環境素養問題的資源。除了提出預算,生出量化成績,我們更希望能診斷問題,運用環教法來預防改善體質。我們需要在機關的組織與內部增能培力的制度中去突破,這是一個內部改造的內化革命,尤其公務機構依法執行的環境學習,運用的還是出自納稅或罰鍰,有限而該謹慎運用的公務預算。
認證需要一致可行的起碼基準,並鼓勵多元發展的彈性
教師站穩教學自主專業,讓環境教育不侷限於認證
在環教法實施之前,最常使用公有或民間環教課程的是學校單位,因為環境教育原本就是融入於國民教育中的重要議題,對環境本質與過程的理解與應用,面對環境問題的公民素養與過程技能,也都是各國教育揭諸的重要培養目標。在環教法中也對學校單位有明確的環境教育實施時數要求,相較於十二年國教課綱算是很低而原本就該達成的水準。
然而或許是因為國教結構中以各項議題賦予教師的任務越來越多,從法治教育、性別平權、環境教育…五花八門,在管考提報的壓力下,統整融入的根本教育精神漸漸被淡忘,新的環教法一出,更如平地一聲雷,讓學校感受更迫切的壓力去實施。但由於環教法中明訂『戶外學習應選擇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辦理』,場域要通過認證需提出教育方案,學校老師對於法定環教場域中的教育方案,不必然,但卻無形加深了依賴。我們很同意也樂於提供專業環教的分工,但短暫4小時的學習之外,更有賴正規教育有系統地引領融入,方能使這樣的場域與教學的合作更有成效。而場域通過了認證,有專業經營的夥伴團隊,也更歡迎鄰近社區將之視為一個穩定長期的合作資源,不限於應付4小時,把有系統的融入學習拉更長的時間在這裡。
而本文最初的那棵大樹、那座公園、那片樹林,或許就在你的社區你的學校旁。如同諸多流經社區的河流、讓學校背倚著天天仰望的山頭,雖然它們不一定有認證,甚至不可能被認證,都該是不被放棄的環境教育場域。而營養午餐的食材來源與影響,有多少可以向沒有認證的農友學習?中科四期的長期爭議留下了諸多論證素材,有多少可以也應該激發的環境思辨與探索?關於這些,我們有更多的期待與自勉,與環教法一起努力,在地球日的前夕,獻給母親地球與我們共同的手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