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屋 20年
【輻射屋 20年】
民國81年,台灣第一棟輻射屋被發現。20年來,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絕大部分沒有被拆除,而是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受輻射暴露影響的人數,估計超過一萬人。近年陸續有居民傳出罹患白血病、甲狀腺癌、乳癌等疾病,究竟這些居民,面臨怎樣的健康危機?而輻射屋遲遲未能拆除的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2-03-12(一) 22:00
重播:2012-03-17(六) 11:00
民國81年,媒體披露民生別墅的鋼筋,遭受鈷60輻射污染,王玉麟家中測到每小時120微西弗的輻射劑量,是背景值的1000多倍。
王玉麟一家住在這間輻射屋長達八年,相當於照了580張的胸部X光,這在民生別墅中還不算是很高的。推算起來,民生別墅輻射屋居民,當年的暴露量大約在80毫西弗到1230毫西弗之間,是ICRP對一般民眾每年限制劑量的80到1230倍。
其實在民國74年,原能會官員就已經知道民生別墅輻射異常,卻將資料隱藏七年之久。直到民國81年才因為媒體報導而曝光,一棟又一棟的輻射屋也跟著浮出檯面。20年來,台灣陸續發現了189處、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包括幼稚園、國中、國小、辦公大樓、國宅住家等,根據官方統計,曾經設籍在輻射屋的居民約有13300人,現在還住在裡面的居民有3600人,黃碧禪就是其中之一。
民國84年,南港台肥國宅,被發現一二樓,總共23戶是輻射屋,卻沒有達到年劑量5毫西弗的補助標準,居民只好向台北市政府求助。南港台肥國宅由台北市政府興建,輻射污染爆發後,市府曾提供四四南村的國宅做為輻射屋居民暫時搬遷的住所,但是黃碧禪為了經營雜貨店維持生計,只好選擇繼續住在輻射屋。這幾年,南港台肥國宅陸續有居民罹患癌症死亡,其中最年輕的只有16歲。
輻射屋發現至今已經20年,但絕大多數就如同南港國宅、民生別墅一樣依然矗立在街頭,多年來居民盼望輻射屋早日拆除,卻遲遲等不到拆除那天。
當初原能會對於輻射屋的處理,是以「戶」為單位,年劑量在15毫西弗以上的房屋,由政府收購,5到15毫西弗的住戶可領到20萬的救濟金、房屋?減免等,5毫西弗以下的則是沒有任何補償。這樣的做法讓同一棟房屋的住民,從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導致住戶整合困難,同時造成日後拆除的困難。
其實原能會也有獎勵輻射屋拆除的措施,也就是一棟建築物要有20%以上的戶數是5毫西弗以上的輻射屋,才會被認定為適合拆除重建。給予最多30%的容積率獎勵,但是這麼多年來,原能會通過適合拆除重建的輻射屋只有15棟,其中真正重建的案例只有四棟,新莊瓊林路的輻射屋就是其中一個。
根據原能會的資料,1661棟輻射屋中,已經拆除的只有112戶,佔6.7%,加裝鉛板或是抽換鋼筋進行改善的有245戶,佔14.7%,剩下大約八成都是被動等待輻射自然衰減。雖然已經過了20多年,輻射劑量已經降低到發現當時的7%,但仍有902戶可以測得輻射劑量。其中67戶,在每年1毫西弗、9戶在5毫西弗以上。十多年來,同棟大樓裡,這些住家、辦公室仍舊與輻射鋼筋作鄰居,也有買賣的案例。
時間讓牆壁裡鈷60的輻射強度慢慢衰減,時間也讓潛伏在身體裡的傷害伺機浮現。基隆信二路國宅被發現為輻射屋之後,五樓已經拆除重建,這幾年許多鄰居都罹患癌症,居民不禁懷疑跟輻射有關。
20多年前,林慧瑛曾在復興北路一棟高劑量的輻射屋工作,十年後在那裡上班的七八個同事中,有三個罹患乳癌。經過化療與乳房切除手術,林惠瑛克服了癌症,接著卻又發現她的血液有血小板異常增生的問題。
輻射對兒童與青少年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民國84年,永春國小低年級與幼稚園教室被發現為輻射屋,隔年輻射教室被拆除,曾在輻射教室就讀的2000多名學童,也在仁愛醫院進行長期的健康追蹤。現年24歲的W小姐曾在永春國小幼稚園就讀,去年發現罹患卵巢癌。
根據張武修(北醫公衛學院副院長)等人在2006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年齡在30歲以下、累積輻射劑量超過50毫西弗的輻射屋受曝者,癌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5.5倍、固態腫瘤發生率為9倍、乳癌發生率是16倍;而輻射劑量在1-50毫西弗的受曝者,癌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3.9倍,固態腫瘤發生率也是9倍。去年上半年,輻射安全促進會就接到三位輻射屋學童罹患癌症的病例。除了癌症風險外,王玉麟指出,民生別墅也有嬰兒心臟缺損的案例。
對於即將邁入婚嫁年齡的年輕人,輻射是心中很難抹去的陰影。慈濟大學謝婉華等人研究發現,居民受孕能力因為輻射暴露而明顯降低。
另外輻射是否會對眼睛產生傷害?臺大醫院對曾在輻射屋居住的70多位孩童,進行長達15年的追蹤,發現這些孩童在長大後,眼睛的水晶體較未暴露族群更為混濁,顯示輻射的確會對眼睛造成影響。水晶體混濁代表日後發生白內障的機會將增加。
許世雄曾在輻射辦公室上班十多年,眼睛與甲狀腺都出了狀況。許世雄從來沒有想過要替自己申請職業傷害,直到前年一起在輻射屋工作的老同事突然因為腦瘤病逝,他才決定向公司申請職災賠償,卻面臨舉證上的難題。許世雄的公司最後以精神撫慰金的名義,賠償他的身體損傷。但是其他的輻射屋居民,卻沒有如此幸運。
原能會對於年劑量5毫西弗以上的輻射屋居民,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以及一次門診補助,最近卻把門診補助取消。許多輻射屋居民感覺,健檢的項目逐年減少,現在只剩下最基本的尿液、血液與甲狀腺檢查。
政府早在民國93年就比照國際標準,將一般民眾承受的輻射上限,從每年5毫西弗下修為1毫西弗,但是原能會只有對5毫西弗以上輻射屋居民提供健檢,台北市則另定自治條例,針對1-5毫西弗的居民進行體檢,形成一國兩治的狀況。
除了已經發現的1600多戶,是否還有沒發現的輻射屋藏在各地?原能會去年公告共352戶「有放射性污染之虞的建築」,這些房子分布在台北、桃園、基隆地區,屬於輻射高風險,卻始終沒完成量測。
雖然原能會表示,近年已經沒有發現嚴重輻射污染的建物,但購屋民眾還是很難放心。部分仲介業者與輻射偵檢公司合作,自行偵查中古屋的輻射狀況,意外發現了當年沒查出的漏網之魚。曾獨力追查輻射鋼筋來龍去脈的王玉麟認為,目前查到的輻射鋼筋數量遠低於賣出量,顯示仍有許多輻射鋼筋流向不明。
當年因為政府的刻意隱瞞,造成上萬民眾「身在輻中不知輻」。20年過去,隱匿資訊的官員獲判無罪,申請國賠的時效也已經過期,民眾就算是罹患癌症甚至死亡,也無法得到救濟或賠償,甚至害怕被貼上標籤而不願承認。
從去年開始,輻射屋受害者協會與輻射安全促進會始推動修法,要求政府對輻射屋居民,提出更完善的健康照護,對生病罹癌的居民給予合理補償。
當社會大眾已經逐漸淡忘這事件,輻射屋並沒有消失,輻射居民的傷痛仍隱隱存在,需要更周全的照護和更公平的對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