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罐頭與我
黃色罐頭 與我
1973年,希婻‧瑪飛洑出生在蘭嶼的椰油村。正是那年,她的家鄉被政府選定為核廢料貯存場。當時蘭嶼島上還沒有任何電力,老一輩也不知道,核廢料是什麼?1982年,蘭嶼全島終於有了電力。幾乎是同一個時間,第一批核廢料進入蘭嶼。一直到1987年的2月20日,島上掀起了,第一次反核廢抗爭…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2-02-27(一) 22:00
重播:2012-03-03(六) 11:00
從1987年到1989年,連續三年的2月20日,蘭嶼島上都舉辦了驅逐惡靈的反核活動,當時還在唸國中的希婻‧瑪飛洑,對於反核廢抗爭,其實很不以為然。
對蘭嶼的孩子來說,海是父親的天空,芋頭田則是母親的懷抱。整齊美麗的芋頭田代表了女人的勤奮。蘭嶼的女人終其一生,都跟田裡的雜草對抗。蘭嶼的芋頭兩年才能收成,不但是族人的主食,也是祭典中重要的祭品。這幾年很多老人家都感覺到,田裡的收成,狀況越來越差。
從1982年到1996年,蘭嶼總共接收了台灣97000多桶的核廢料,存放在23條露天壕溝中。這些鐵桶的使用年限,原本只有15年,再加上蘭嶼高溫、高濕、高鹽分的環境,早已鏽蝕不堪。蘭嶼貯存場從2007底到去年十月,進行核廢料桶檢整工程,發現破損桶數高達61000多桶。其中2000桶以上嚴重爆裂、水泥都已經粉碎,必須重新灌漿、換裝鍍鋅鋼桶後,再放回壕溝。另外有30000多桶屬於輕度鏽蝕,需要重新補漆後再放回壕溝貯存。
核廢料桶的鏽蝕會不會導致輻射外釋?台電表示,他們已經從民國85年起開始執行「放射性廢水活度零排放的管制措施」,壕溝內的雨水都會蒐集到水池再做成蒸發液,所以完全沒有污水排放的問題。而在環境監測的部分,台電與原能會每一季都在貯存場周遭與全島進行土壤、岸沙、農作物等採樣,歷年來的結果都標示正常。
去年十月,台電委託中研院進行的檢測報告意外曝光。學者在蘭嶼貯存場附近進行採樣,發現從2008年到2010年連續三年,貯存場外潮間帶的與潮池中的泥沙中,出現了銫137與鈷60人工核種,而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既然是零排放,為什麼會有人工核種外釋?這幾年許多蘭嶼年輕人進入壕溝進行檢整作業,包商與檢整工人拍下檢整的作業狀況,這些照片顯示,檢整作業相當粗糙,而且過程充滿漏洞。
中研院的調查報告曝光後,原能會與台電異口同聲表示,外釋的銫137與鈷60的含量,遠遠低於標準(740貝克/公斤)。根據原能會訂定的放射性分析預警措施,銫137在岸沙中的調查基準,是每公斤20貝克、在底泥中卻是每公斤740貝克,兩者相差懸殊!
如果用岸沙的標準來看,每公斤32貝克已經超過標準。學者張武修認為,台電與原能會刻意選擇比較寬鬆的底泥標準(每公斤740貝克),中研院的報告採樣地點,是在貯存場排放口外的潮間帶,是人人可以輕易碰觸的岸沙,並不是深部的土壤或底泥。他也拿出1999年與2000年在蘭嶼自行採樣的報告,指出銫137外釋在蘭嶼,並不是這幾年的事。
雖然大部分老人都盼望核廢料趕快遷走,但是這幾年,另一種聲音也在島上出現。根據台電的統計,從民國71年至今30年來,台電支付蘭嶼的回饋金總計17億,包括土地租金、居民電費、獎學金、急難救助與各種活動經費。
林詩嵐與林正文兄弟是少數回到蘭嶼打拼的年輕人。父親告訴他們,美麗的芋頭田,是給子孫最重要的資產。
今年二月二十日,蘭嶼人在島上發起了第四次的「220驅逐惡靈反核廢抗爭」,將近600位居民從各部落集結前往貯存場。20年過去,當年的孩子現在已經成為媽媽,站上宣傳車,表達對族群未來深深的憂慮。
根據鄉公所的資料,蘭嶼貯存場的租約其實到去年底就已經到期,目前新的租約還沒有通過。不過台電指出,就算鄉公所不續租,在最終貯存場建好之前,核廢料還是不會搬離蘭嶼。
20多年過去,道歉與承諾的身影一換再換,抗議的身影逐漸老去,不變的只有黃色罐頭,以及沉默地、緩慢衰變的銫137...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