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吳姓的起源
吳姓祖先溯源,始於秦伯公為第一世祖,按史記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三子.長曰秦伯公.次曰仲雍公,三曰季歷公。兄弟三人皆有賢名,
季歷公娶妻生子曰日昌,聖而有瑞,太王欲傳位予季歷以及昌(即文王),秦伯知之即與弟仲雍出史荊蠻,及今江蘇省無錫縣東南之六十里,
名曰梅里村渤海,自號勾吳,後世遂以為性,子孫相繼建國,國號為吳,位今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之境,迄今三千兩百餘年。
貳、福建漳浦始祖
福建漳浦開基始祖為甕公字伯器,號乾宇,於明洪武九年,自河南固始縣從戎於閩,
而擇漳浦縣(俗稱金浦)官塘山后定居(漳浦縣為福建省的一縣,舊制屬於漳州府轄,名國後廢府,仍稱為漳浦縣),
目前為漳州市漳浦縣湖西鄉豐卿村。
參、福建渡台拓墾
台灣原住民為台灣歷史的主題,至了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軍民六十萬人(大部份閩南子弟)功取台灣驅逐荷蘭人時,
台灣的漢人已經超過當時的原住民,一六八三年滿清統治台灣後,曾有渡台管制,但後期逐漸放鬆,至一八七五年正式取消管制。
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漢人以突破二五0萬人。台灣漢人主要來自福建與廣東兩省,因耕種習慣不同,
泉州人居住於沿海地區及台北盆地,漳州人則集中於內陸平原及蘭陽平原,而客家仁則聚居內部鄰近山區的丘陵地。
福建省有漳浦縣吳姓渡海來台為數眾多,分布全台各地,入墾台灣北部者有吳蒼生入墾台北貢寮及吳沙在一七七三年先入墾台北貢寮,
然後率眾於一七九六年拓墾宜蘭頭圍、二圍、三圍、四圍等地,後人尊稱吳沙為{開蘭第一人}。
而後有吳承活入墾宜蘭礁溪四城(大竹圍底)及吳克潔、吳克裁兄弟入墾宜蘭羅東(十六份)。
吳承活與吳克潔兄弟同屬吾彰浦縣官塘山后崧山開基先祖甕公後裔。
肆、唐山過台灣定居宜蘭
漳浦縣官唐山后崧山山仔腳,地處偏郊山區,為地勢高低起伏不平的丘陵地,交通不便、耕地有限,百姓謀生不易,生活異常困苦。
十八世渡台始祖宗文公為改變生活環境,使後代子孫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遂於清朝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偕同胞弟綠水公帶著家母錦涼媽及長子成發公,並背著父親承儀公金斗甕(骨骸)跟隨族人翻山越嶺,
涉水到達海岸港口坐著漁船乘風破浪,橫渡台灣海峽,來到台灣東北部的噶瑪蘭(蘭陽平原),定居宜蘭郡狀圍?東港堡貓里霧罕,
宜蘭河下游岸邊。該渡台原始居住厝地,因年代久遠已被宜蘭河水沖刷流失,無法尋覓。
舉家遷居宜蘭時,土地一片荒蕪,人生地不熟,且無田地可以耕種,以捕捉魚蝦及作渡船搬運貨物的繁重工作為生,生活及其艱苦。
宗文公定居狀圍貓里霧罕後,因熱愛這塊土地,投入拓墾荒地及宜蘭河下游的整治有功,地方人士為感念其恩澤,
特將居家毗鄰的宜蘭河下游河道轉彎處,命名為「宗文灣」以玆紀念。
定居宜蘭數十年之後,子孫繁衍漸多,枝葉繁茂,因而各自分家,遷赴異地創業謀生。
吳萬寶來台史
一.萬寶公於一九0二年帶著父親成發公、母親陳棉涼、妻林糧涼、子阿樹、次子阿欉、三子阿杉、長女阿珠及等九人遷居礁溪庄茅埔堡茅埔一四0番地,
租地耕種維生,光復後門牌經數度整編後為礁溪鄉玉田村茅埔路一八至二十號。
二.得利公遷往礁溪庄車路頭堡居住數年後,再搬遷至壯圍庄公館堡公館字番社七十三番地光復後為壯圍鄉復興村紅葉路六十三號。
三.賜福公先遷至宜蘭街新店仔堡租地種田,於一九四0年再遷居羅東庄歪仔歪堡,一四二番地,現為羅東鎮河濱路四二八及四三0號
四.順良公則定居壯圍庄公館堡山崙頂,兒子分家後,次子土虱公遷居鄰近地主田寮定居,種田維生,三子阿本公則於一九三八年移居花蓮。
五.綠水公來宜後未久即遷居狀圍庄大福堡。吳家唐山過台灣已歷一七0餘年,傳至第八代,子孫近七00人,散居各地在社會上各行各業均有成就。.....
二00二年慶祝吳家先祖萬寶開基一百年春節親屬團圓歸寧活動合影
民國八四年玉田弄獅吳家舊厝表演活動(吳金屘與吳金田)
宜蘭縣議員吳宏謀抱子孫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