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候選人關注兩岸經濟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經關係,是台灣人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象徵彼此正式在經濟活動上相互交流,但人民仍有不少疑慮。在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前提下,台灣總統候選人提出何項政策能解決現況,並讓台灣經濟躍上國際?
蔡堅持對等關係
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表示,台灣四面環海國家,貿易是經濟根基,因此必須向四海拓展,建立多邊架構,台灣應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再者,兩岸經濟貿易是台灣全球布局的一環,蔡英文認為兩岸經貿並非唯一的管道,須與世界建立多元、平衡、持久與對等的經貿關係,在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的同時,更應積極增進與各國的互動,尋求全球經貿的平衡。這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維護兩岸安全的基石。
蔡英文認為,必須汲取錯誤經驗,以中國來說,在上個世紀末開啟改革開放之門,憑藉豐沛且低廉的勞力,吸引外商投資,成為世界工廠。過去的中國能夠用廉價勞工接收台灣勞力密集的產業,成就中國崛起的奇蹟;現在的中國則以產業升級、向上垂直整合的手段架空原本供應中國關鍵性零件的台灣上游產業。
反觀台灣在九○年代初期開放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台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大量流入中國大陸,帶動對岸的經濟成長,卻未提升台灣的經濟,導致台灣的經濟成長趨緩、實質薪資所得停滯、失業率攀升、貧富差距擴大。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一向是下游的勞力密集產業先行西移,然後中上游產業隨之跟進。台灣必須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掌握關鍵性地位,以此為基礎,與中國建立互惠、和平而非衝突、對等主從的經貿關係。民進黨一貫強調的對策是:只要維持上游的技術領先,研發中心和營運總部留在台灣,就不怕產業西移,經濟就有繼續發展的希望。
蔡英文認為,兩岸經貿往來,利弊權衡不能草率。只有強化自身,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才能夠在全球經濟體系立足與發揮影響力。
馬推動經貿交流
為落實並擴大兩岸共同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各項協議的執行成效,並逐步推動ECFA及其他議題之協商,包括:投資保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海關合作、產業合作、貨幣清算等議題,中國國民黨提出以下政策:常態化兩岸人員往來機制、落實民眾權益、完善法制規範。循序穩健推動互設辦事機構,並在國內民意達成高度共識,兩岸累積互信的前提下,秉持「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的原則,通盤評估國內外情勢發展,推動二岸簽訂和平協議,以維護兩岸和平。
為使兩岸貿易更加順暢,國民黨提出了應具有完備兩岸經貿往來等相關的安全管理機制並強化,以確保台灣經濟的主體性及安全性。
在確保國內金融體系穩定及有效風險控管前提下,適時檢討並放寬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的相關規範,使台灣金融服務業更具競爭力,並協助台商發展。考量兩岸經濟體懸殊,因此在開放兩岸經貿政策中,會確保弱勢傳統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權益,及協助其拓展事業。
除循序漸進地推動兩岸經貿制度化的交流及合作,為避免台灣過度依賴出口,尤其是依賴單一市場,會適時調整兩岸經貿政策,建構具國際吸引力及永續發展的投資環境,加強吸引台商及外商來台投資。並秉持「優勢互補」原則,協助國內產業發展及促進就業,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
在確保台灣產業優勢下,將加強兩岸製造業及服務業合作,積極創造兩岸產業合作的機會,並強化連結跨國企業進行全球布局,輔導台商轉型升級,協助拓展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宋規畫工業園區
親民黨以「全球布局」與「策略性開放」的原則,致力開放「三通」,發展兩岸經貿,善用台灣優勢條件,以中國大陸市場及資源,發展台灣經濟。並將開放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額至50%,避免企業透過其他管道進行投資,也朝兩岸貨幣直接流通目標邁進。
親民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劉漢宇指出,雖然台灣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但以擴散效應與回流效應來看,回流效應較大,很多產業無法在中國大陸生根發展。建議執政當局應提早公布ECFA第二階段早收計畫清單,讓相關產業預作準備。
目前韓國正與中國洽談FTA,台灣與韓國產業有部分重疊,若中韓正式簽訂FTA,台灣與韓國相互競爭,所以希望未來可以與其他國家簽訂TPP,使產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亦可降低風險,「台灣試點,大陸推廣,行銷全球」,強化台灣研發能力,並善用教育水準與創意力,再結合未來TPP的簽訂,台灣產業技術根留台灣不無可能。
針對中國大陸來台設廠,劉漢宇表示,為避免中國大陸企業影響台灣本土企業,未來可採用負面表列或正面表列方式,設立預警與管理制度。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技術提升,與台灣企業的關係將由合作夥伴轉成競爭關係,若企業礙於資金,無法繼續營運,親民黨將著手重新規畫土地,減少沒有生產卻占用土地的廠房,並規畫成工業園區,提供企業在台的發展空間,再加上稅制的調整,技術與機械設備的升級,讓企業在台灣也擁有競爭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