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克禮』為名之首部曲
『巴克禮』紀念公園,或稱巴克禮公園,係為紀念英籍巴克禮牧師而命名。位於臺南市東區南隅市立文化中心對面,原名十八號公園屬於崇明里轄區。昔日為18號公園預定地,因地權因素與臺南縣政府對簿公堂,導致土地無法開發,淪為垃圾傾倒地。
2002年6月5日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更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直到2004年在市府與里民們的努力下,運出近40車的垃圾,並加以建設,一個公園終於成型。獲得全國10大優良公園、第一屆全國景觀大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並於2007年獲得素有不動產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s)公共建設類」優選肯定。
由於此地地下水源豐富,為竹溪的發源地之一,地點就在園內的月牙灣狀湖泊。在荷據時期,此湖泊與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的水塘本是一塘,名曰「荷蘭埤」,又名「夢湖」_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煙雨中的巴克禮公園
(巴克禮紀念公園的命名與淵源)
源於台南東門長老教會在創教百週年時,為了紀念『巴克禮』博士和他的夫人,將教會更名為『台南巴克禮紀念教會』。經教會王明仁牧師和何耀坤長老的積極奔走,想在台南市找一個公園來紀念巴克禮博士,當時原本是向市府申請台南神學院正對面的青年公園更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後因當地民眾反對,後來才找到文化中心對面的18號公園,並得到李仁慈里長和里民的支持。公園剛經李仁慈里長帶領志工整理後,一開始市府對18號公園沒有什麼挹注經費去建設(主要原因是因18號公園的地權是屬於台南縣政府),更名後是由台南神學院、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新樓醫院、長榮中學、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一起集資,開始進行公園的基礎建設,當公園漸漸受到大家的喜愛,變得有點名氣後台南市政府和中央的經費才漸漸進來。_台南東門長老教會何耀坤長老
※巴克禮博士於一八四九年十一月廿一日出生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城。一八七五年六月五日來台灣當宣教師,當時他只有廿六歲。
一八九二年,四十四歲時,與護士伊莉莎白‧透納小姐(Elisabeth A Turner)結婚-巴克禮夫人創辦東門教會設立全台第一所大學---台南神學院 創辦全台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 他對長老會女學校(即長榮女中)也付出不少助力。台灣第一部印刷機 台灣第一份報紙 、活字盤印刷。
甲午戰爭後,台灣和澎湖兩島被割讓給日本。當時台灣住民對日本征討軍的反抗激烈。那時要救台南府城避免全城歸於灰燼,台南士紳代表懇請巴克禮幫助。巴博士和宋忠堅牧師勇敢接受府城人之託付,在1895年10月20日與19位府城人(其中兩位基督徒自願參與)夜行到仁德二層行會見日軍第二軍團司令乃木希典中將,交涉和平入城之事。後來台南府城免受戰火洗禮,人與建築物都獲得平安,巴博士的功勞顯然可見。他擔任府城和平天使的重要角色,而獲得日本天皇頒給五等旭日勳章之榮譽。為紀念巴博士特別推動18號公園更名面積3.013公頃11000坪原稱垃圾公園位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對面。
臺南市政府為緬懷巴克禮博士對台灣的大愛奉獻精神,於92(2003)年6月5日改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公園佔地總面積約為壹萬坪,屬於台南市第四期重劃區內。
※這個社會,不缺聰明人,只缺頭殼壞掉的人,地面的垃圾好清除冷漠自私的人心卻最難搬移。
※巴克禮公園的甦醒
其實和李仁慈里長息 息相關,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巴克禮公園了。當時里長是登山隊的嚮導有人說:「我們的公園那麼髒,你是不是出來清理一下」,起先是三個人清理,後來 清理到現在,陸陸續續,共57個義工,因為當時我們剛來,剛來的時候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們要進到這裡服務時,那邊的居民(三百五十七巷)他們家 後面靠近公園,每次看到我們就把門”碰”關住了,他以為我們在作秀,因為他拜託政府來處理,他們處理兩天就回去了,他以為我們是政府掃了一個月,他們出來 問:「你們在幹什麼?從哪裡來的?你們是政府派來的?」我說「我們是這邊的義工」,他們說,沒有阿!這個公園沒有人整理。事後我們整理了一個月,他們才慢 慢的送茶水和水果之類的給我們,起先他們是先不理
你的,他以為我們是做一做就走了,到後來這邊的人就慢慢加入了;2002~2006四年來從3到57人到……現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創造了一個溫馨的綠色奇蹟崇明里李仁慈里長帶領另兩位登山隊的山友用一年半的時間默默清除公園的垃圾,他們一鏟一鏟的把垃圾搬出去也把原本冷漠旁觀的人一鏟一剷的拉進來。
※李仁慈里長的夢: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那條被人遺忘的河道能重見天日。
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我的小孩能和鄰家的小孩手牽著手,踏著蜿蜒 的步道,穿過美 麗的公園,平安的上學去。
◎特別感謝
臺南崑山科技大學電機系蕭霖癸副教授、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珍貴圖片、資料。東區崇明里李仁慈里長蕭霖癸副教授接受專訪。
公民記者大姐Lotus編輯攝影製作2012/01/12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