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6節目預告:高教唱高調
這裡是嘉義的一所新興高等學府附近,地方原本期待大學帶來繁榮,年輕人帶來活力,沒想到設有老人福祉系的這所學校讓老人從此不得安寧。
還有更氣的事。
新興學府的學生要拿什麼和人競爭取得工作,學生和家長經常把責任推給大學,又只看考試分數來預測自己的前途。但情況已經不是這樣了。
在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林惠珍正忙碌的為這個一千床的醫院擔任健保申報,這種繁複又需要醫療與保險多重知識的主管。 她不曾料到有機會做這種主管。八年前,當時政府要實施周休二日,她投考休閒遊憩觀光系。那時政府不但對民眾福利大放送,也對想辦大學的人施放利多,核准大量新興學府與科系,休閒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速增加。
林惠珍是第一批台灣大學大量增加以後的畢業生,還記得在校對嚴長壽多麼陶醉崇拜,期待今日的他,明日的我。但很快畢了業就發現儘管讀了本科,進飯店業會承擔的是第一線服務,而不是一開始就有機會像嚴董一樣運籌帷幄,就這樣開始找別的頭路。考上空姐正好當時空難不少又打退堂鼓。後來又去一家現在已經倒了的知名百貨公司應徵成功,又因為要去台北受訓而打退堂鼓。最後來到嘉義基督教醫院一待八年。休閒科系畢業生在醫院這個健康照護相關系的大本營生存不容易,全憑什麼都願意做,更重要的是,她有辦法把休閒學習和實習的知識經驗轉化到醫院來。建立電話服務禮儀就是個例子。
林惠珍受到重用顯然不是因為畢業自休閒科系,而是頭腦靈活勇於任事的態度,被看成很有潛力。
事實上到民國九十六年為止,台灣正在學的休閒科系共有三萬多人,加上躲在體育系憂愁站不到老師缺額而被教授畫大餅考慮去休閒事業的一共超過五萬人,何去何從真是一大疑問。當時與林惠珍一起面試的管理相關科系學生就一籮筐。新興大學的學校品牌和科系究竟被業界如何看待,一直是學生家長關心的問題。在嘉基擔負選材重責的洪特助很誠實的分享用人的經驗。高等學府在台灣已經一百六十五家,積極運作想要升格還有一大堆。新的學府和科系要多久才能讓業界肯定和把他們與老牌好的學府人才放在一起考量呢。
除了時間累積品牌,人格特質已經一再被多位業界肯定是選人重要因素。
這裡是一家規模很大的動物園,觀光客很多。原本是休閒科系可能的出路之一。但業者說對行業特性沒有先認識、姿態很高,都曾是他們領教過的大學生經驗。
這裡工作的確不輕鬆。
一位員工管動物表演、還要唱作俱佳。
再兼餐飲買賣這樣身兼數職是很普通的事。
高職階層的很管用也願意做,但大學生就不一定了。
參與用人的李先生也不諱言對新興學府的學生素質比較觀望。
李先生認為文科商科科系門檻低,分工不像醫學法律不可取代性那麼高,但還是應該具備基本專業素養。態度幾乎取代學歷成為第一塊敲門磚。但需要注意的趨勢不只於此。學生在台灣的壓迫式教育有增無減可是職場上越來越容不下頭腦不會轉彎,塑造出很多事情只有黑白兩種,和只會考試的人。有沒有學到整合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值得關切。
這種素養要求在文化創意產業很容易顯現。新設科系也有不少叫做文化創意或文化事業發展系的。
專辦地方活動的公關公司原本應是他們的天下,但老闆王馨珮面對新興大學這類科系的畢業生卻很猶豫。被她重用的陳姵君,就是以整合的能力和人格特質見長。正在辦創意集團結婚活動的說明會,在校社團經驗養成的特質反而成了就業強項。
整合能力不僅在文化事業,傳統製造業也很明顯。年輕人很多喜歡電腦繪圖,認為這是自豪又時髦的一技之長,但老闆要的卻不只這樣。
在高雄仁武有家專門設計特定製造機具的公司,老闆自己從高工打基礎到五專再進修管理碩士,一路打拼成市場遍及全球的人。
大學暴增後的這七年,他努力提拔新人卻一再失望。
現在寧願用越南來的年輕人胡先生當設計師。
這裡顯現的隱憂是,胡先生的工作不是勞力而已,而是設計,而且很願意進環境比辦公室差的現場。
浮現幾乎就是一九六零到七零年台灣產業精英年輕時的的身影。
老闆的說法要是被最會辯論論文的大學校長與教授們聽到,一定可以立刻找出無數的理由頭頭是道的來回應。可是現實就是現實,有人說大學不是就業訓練班,而是培養人的地方。但是觀察新興大學一再趕時髦設立新的科系和定系所名稱,顯然也是想以就業契合度來求得學生數量以生存,而不是那麼高調的培養人。
但納稅人的投資用在廣設高等學府,究竟有沒有養成社會需要的才能和態度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