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家族企業關懷高風險家庭社工張君睿
(記者呂昭德/嘉義市報導)景氣亮起紅燈,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計畫」27歲的社工張君睿卻捨棄繼承家族企業每月數十萬的高收入,擔任月領三萬餘元的社工,面對父母的聲聲喚的期待及高收入的誘惑,卻不減他從事社工的堅定,支持他的除了對社會的熱情,他說「和被關懷的對象一同成長」是最大的動力;而從服務中獲得不同的價值觀,張君睿更認為是人生千金難買的體悟。
今年27歲的社工張君睿,因著大學時期曾至嘉義基督教醫院早期療育中心實習,看到許多社會邊緣家庭的無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畢業、役退後,三年前加入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計畫的服務。張君睿的父母於屏東經營鑄鎖工廠四十餘載,一心期盼兒子能返鄉接手家中事業,沒想到張君睿卻一頭栽入社工領域。和接管家中事業相比,社工工作常需在外奔波、又須面對每個複雜的個案情況、薪資更無法相提並論,他卻甘之如飴,他說「體力上付出的和心靈的收穫是相等的,自己的成長也很多」
嘉義基督教醫院與雙福基金會於96年接受嘉義縣政府委託,承接東石、布袋、義竹、大埔、水上、新港六鄉鎮的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計畫,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但以家長為關懷焦點,依家庭個別情況提供社會資源媒合、親職教育、個案管理等服務。張君睿說,服務的個案類型中,不乏家長精神不穩定、失業、重病、單親或家庭成員關係紊亂等情況,父母們在面臨家庭的變動時常不知所措,也可能危及孩子的權益,此時社工員適時介入,從旁給予關懷與協助申請各項資源,逐步鼓勵家庭的父母發揮角色功能,才能真正的解決家庭問題。
三年來,張君睿服務過數百個家庭,每個背景都不甚相同。張君睿說最難預料的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家長,因為平時不會有太大狀況,但在面臨變動時家長可能又出現意料外的反應,此時社工的角色便更加重要;張君睿也曾遇過中壯年的單親爸爸無法認同張君睿的角色,認為張君睿「沒有當過爸爸」,無法體會他的立場;但張君睿也看見許多單親父母,雖然生活辛苦仍希望能親自照顧孩子,精神才令張君睿感動。他說高風險家庭的社工,最主要的工作在於從旁協助、建立家長的功能,而非一昧的給予單向的資源協助,許多補助還是需要倚靠家長提出申請,對於社會給予的各項資源會更有概念及珍惜,並能從中找回自己的功能,漸漸發揮獨立照料孩子的能力。
從小生活幸福的張君睿說,若非從事社工,根本不會知道有這麼多的邊緣家庭需要協助,也感受到資源即時介入的重要,而看著被幫助的家庭情況慢慢變好,張君睿說「感覺自己和他們一起走過了成長歷程,那感覺很好、很珍貴」,而從中看見了父母們對孩子的付出,也發現自己擁有的很多。「那種看著個案越來越穩定、生活漸漸變好的感覺,真的很棒!」也或許這種成就感,正是讓他甘心捨棄家族企業,投身高風險家庭關懷的主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