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捐款人都在想些什麼?
在網路上查資料時,看到了這2篇分析捐款行為的論文,把它們節錄下來。希望能幫大家了解我們台灣的捐款人。
《捐血者捐款行為之研究─以台南捐血中心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楊澤泉2002
來源: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id=090NCKU51210…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大眾願意捐款所考量重要性
第一為行善積德,
其次為該組織服務的成果很好,
第三為服務宗旨與理念深表贊同。
拒絕因素
第一為不了解被捐款單位性質,
第二勸款方式失當,第三擔心捐款受騙。
捐款人性別、教育程度不同對於願意捐款和拒絕捐款亦有顯著性差異;目前社會大眾多數的捐款仍為偶發性,而捐款金額為小額捐款且介於500元至1000元之間;捐款人個人收入不同對於是否願意捐款有顯著性差異。
因此,非營利機構為求使命的達成及永續經營,如何規劃最方便社會大眾的捐款方式,使偶發性的捐款者成為固定捐款者,小額捐款者成為主要捐款者,值得非營利機構在募款專業化與籌措經費實務的參考。
《由社會學角度探討慈善捐贈行為》2005年1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技學院工業教育系(孫仲山教授、博士生蘇美蓉、施文玲)
來源: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QTUC4bmEmlcJ:tea.smvhs.kh.edu.tw/dy…
慈善捐贈行為是人類互助的社會行為,其濟弱扶傾精神正是目前社會所強烈企求的,相對於美國,台灣人民捐款額度多屬小額捐款,每年5000元以下居多,台灣的捐贈空間仍有尚待開拓地方;
本研究報告發現高屏縣市民眾捐贈以金錢居多,他們多願意持續捐贈,公教業由於工作穩定,有73.9%人們每年都會捐贈,親戚、朋友、參考團體對民眾捐贈行 為有影響力,募款行銷策略可善加利用;大型慈善、社福組織吸走大部份民間捐款,廟宇募款財務未透明化,是政府應正視的社會問題;
捐贈雖被歸類為一種交換行為,但有相當比例民眾不求回報,大部份捐贈者追求心靈平靜,而且捐贈行為使捐贈人感到快樂;捐贈人捐贈前多會評估機構財務狀況, 他們不常參加社福團體所辦活動,原因多為忙錄,但也有恐懼面對社會殘缺面心態;捐贈法令規章仍有相當比例人民不熟悉,若能教導民眾熟悉捐贈法令知識,將有 助於台灣民眾捐贈行為的推展。
社福慈善團體發輝了補足政府功能不足處,對整體社會和諧功不可沒,慈善捐贈行為深受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募款單位若能深窺其中要因,相信將有助於社福慈善團體財源之拓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