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文化資產電子報 10月號
本期文章「一個小鎮的區域型文化資產調查經驗」,蘇明修老師以一個朴子長大的囝仔,回頭做朴子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原以為自己的成長經驗對朴子有足夠的認識,卻發現這種自以為是的「完整認識」,在實際行動之後,原來是如此地片段、侷限。因此更深刻體認「集體記憶」的珍貴,足以成為未來推動文資保存活動的優勢。
利澤簡的葉永韶,從「翻一間店」開始,整理修復老街狀況最糟的一間房子,向居民證明「是真的在做,不是講講而已」。修復後的房子成為「利澤簡民家館」,是大人的老冊房、小孩的小書房,也是社區媽媽操練手作工藝、導覽功力、經營能力、分享交流的基地。文字裡我們看得到執事者的理想與熱情、事情的轉折與質變、社區的熱絡與活化、幸福生活的營造與追尋。
【封面主題】
從個人身世到城鎮價值
一個小鎮的區域型文化資產調查經驗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蘇明修
集體記憶珍貴的地方不僅在於它是一種區域性的集體,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下而上的生活經驗所產生,這樣的貼近底層貼近生活的區域型文化更是未來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珍貴基礎與共識,可能也是未來實質推動保存工作時的優勢。
【本月主打星】
發現河岸旁的利澤簡街
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葉永韶
利澤簡雖然在清代一直是溪南重鎮,但一直沒有正式的駐官或重要的歷史人物,所以也沒有太多的史料記載。不過,有趣的是1 8 5 8年英國軍艦剛強號奉令密探臺灣全島地理環境時,曾到今日利澤簡地區,當時隨艦翻譯官兼博物學者史溫?,描述利澤簡已經是相當繁榮的市鎮,人口可能有千人之多,物資豐富,以米為主要輸出品,常被用來運送到雞籠以交換鹽等物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