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初探舊達來部落遺址 記錄遷村五次之口述史

2011/10/09 09:19
6,104次瀏覽 ・ 1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原鄉重建~舊部落文化生態產業發展

初探舊達來部落遺址 記錄遷村五次之口述史

在參與莫拉克風災重建工作已屆滿2年,看到在原鄉的部落社區組織開始尋找部落的新產業。紛紛發現部落的前一個遷居地多還安然如出!例如:那瑪夏的瑪雅平台、南沙魯平台、霧台鄉的舊好茶部落、阿里山鄉來吉村認定的152林班地。多成為受災的部落族人尋根及亟欲重建家園及部落永續發展的基地。

今有機會初訪位在三地門鄉達來村對面山腰的舊達來部落遺址。

透過部落的導覽員-王家和先生的導覽,一睹存在已100多年的老部落遺址。目前部落的領袖、幹部與組織已獲得屏東科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的指導與培訓,正在進行舊部落的整理與美化,準備發展「舊達來(達瓦達旺)部落的文化生態體驗之旅的產業推動」。在王家和老師的導覽過程中,有幸(有機會)聽到達來部落遷村五次的重要過程,Peopo公民記者將這段完整拍攝及把口述內容轉成文字稿供閱眾參考:

 

根據王家和老師的口述:達來村總共有遷村五次的經歷,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

原本達來村的原始部落地名在Dawadawan(達瓦達旺),在達瓦達旺部落的頭目家生有四個兄弟姐妹,其中一位與鄰近部落(舊馬兒社)結親,自然而然達瓦達旺部落與舊馬兒部落就成為結盟夥伴。

不巧,舊馬兒部落附近的山頭住著另一社群叫Kalis(卡利斯族群),卡利斯族群憑著其壯碩的身材,經常侵犯騷擾舊馬兒社的生活,偷取舊馬兒社的農作物及家禽,甚至入侵舊馬兒社的傳統獵場,令舊馬兒社不堪其擾及心生恐懼。

於是舊馬兒社的頭目族長找其盟友(達瓦達旺部落)商議說:「若達瓦達旺部落能助防禦或趕走卡利斯族群,願意提供舊馬兒社部份肥沃的傳統領土犒賞達瓦達旺社」。雙方同意此約定。也如願的趕走馬兒社的死對頭。於是達瓦達旺就開始其第一次遷村的行動,遷到與舊馬兒社附近的地名Kabalulan(卡鮑魯蘭)。

回溯這卡鮑魯蘭的範圍從現在靠東邊的谷川部落往上到二號橋的瀑布,往南的景陽山再繞到南、北隘寮溪的匯流處,這一大範圍當時就是舊馬兒部落犒賞給達瓦達旺部落盟友的領土。

 

在Kabaluan住了一陣子後,發現可用的水源只有一條,且與盟友舊馬兒社共用這水源,隨著雙方部落人口及耕地的擴展,開始出現水源不足有爭搶水源的現象,達瓦達旺部落的人再商議搬遷至較低勢的山腰處Kamouan(卡茂安)地,這是第二次遷村行動。再搬到卡茂安地時,族人把一些防禦性武器(如長矛、弓箭等)留在卡鮑魯蘭當作欺敵防禦工事,讓欲蠢蠢欲動的卡利斯族群看到這些武器,還以為達瓦達旺的戰士還留駐在當地,而不敢再侵犯舊馬兒部落。

住了一陣子,卡茂安地的水源不充沛,部落頭目領袖又商議,結果決定搬遷到

地勢較高的山頭處Wululan(烏魯蘭安)。這是第三次遷村行動。烏魯蘭安是一個地勢高有平坦的好地方,能俯看整個當時的北屏東平原,獵場又豐富。唯一的不方便是離盟友舊馬兒社太遠了,當時兩部落是同一行政管理區域,且行政管理中心設在舊馬兒部落,住在烏魯蘭安的族人要辦理公務事務都要辛苦步行到舊馬兒社,很不方便。於是部落頭目領袖再商議找離原來的達瓦達旺部落較近的平台地方,於是就搬遷到現在的舊達來部落平台(舊址),時間約在民國25年之間搬遷的。這是第四次的遷村行動。直到民國七十八年,因為舊達來部落僅靠橫過北隘寮溪的吊橋對外聯繫,外出要步行半天才能到三地門鄉的三地門村,對生活設施、求學、就醫都不方便,使部落的現代化發展在民國七十八年那個時代,與附近同族部落來比較,顯得落後許多。於是部落新生代的頭目領袖再商議決定搬遷至對面的山腰處,那裡有台24縣道經過,對外交通方,自然而然,部落的現代化發展就能加速。於是在民國七十八年作第五次的遷村行動。

 

光復初期到九二一震災前政府協助遷村的行動計劃中,似乎對要遷村的預定地沒有作事前完整的地段、地質安全鑽探的評估。在這次莫拉克風災超豪大雨量,很多受損害的原鄉部落多是當時在五○到六○年代被遷動、遷村的部落。從現場目視來看,目前新達來村的村址地段有部份落地層鬆動或滑動的現象。於是部落族人開始有聲音表示為了長久安全考量,搬回舊達來部落遺址的小小聲音的訴求。

 

隨記中發現一條名為「辭職路」的山路,問其原委原來在光復初期,臺24線道尚未闢成前,被分派到霧臺鄉公所及各村的公職部們的公務人員報到上班的唯一道路是要從山下的水門村步行爬山涉水;翻山越領,步行一天後才能到達上班據點,這條辛苦的山路,有一段是要經過舊達來部落的山坡路,好多不能吃苦耐勞的公務員走一趟這樣的上班路後,都申請調職或辭職。後人就把這一條好漢坡命名為「辭職路」。可見以前要到原鄉偏遠山村服公職的人是很辛苦的挑戰。

 

補記:舊馬兒部落也在民國五○年代,受國民政府安排遷村到離原部落更遠的新馬兒村現址(位在很偏屏北靠近高樹鄉的平緩丘陵地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