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智豪/新北市報導】 每年的寒假由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學生舉辦的「數位人文關懷與希望學習營」,是讓生活在都市的小朋友,透過和花蓮山區的布農族小朋友進行為期一個禮拜的交流,互相了解雙方的文化,讓小朋友從小就了解到要學會尊重不同文化的道理。在北大社工系學生的帶領下,新北市石門國小從所有報名的學生,選出三十位的小朋友利用寒假的時間前往花蓮,和當地古風國小的學生進行交流,一個都市配一個原住民小朋友的分組,由兩位北大社工系的學生當組長,帶領小朋友在大地遊戲的過程中,讓雙方對於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北大社工系學生陳毓欣表示,舉行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促進都市和原住民小朋友的交流,尤其是偏重讓都市的小朋友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將學校所教的「志工訓練」和「兒童社會工作」課程應用在設計營隊的活動上,除了每一位社工系的學生要清楚了解布農族的文化,也要結合學習到的課程,才可以設計出好玩又有教育意義的遊戲。在營隊的活動中,除了大地遊戲可以讓小朋友邊玩邊學習到布農族的文化,晚會的表演可以讓小朋友學習互相合作並且尊重他人意見的道理,每天晚上都會給小朋友寫卡片,讓他們可以用感恩的心去感謝每一天。為了要讓小朋友更快速了解布農族文化,陳毓欣說,他們會將布農族有特色的圖騰融入紙牌遊戲中,例如受到布農族尊重的百步蛇圖案,讓小朋友可以在遊戲中學習,但是不僅是玩遊戲而已,還會和小朋友講解每一個圖騰背後的故事,小朋友通常都可以很快的記起來。「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同時聽到天主教的詩歌融合現代舞的表演。」陳毓欣表示,最後一天的晚會時,會要求同組都市小朋友和原住民小朋友要想出一個表演,天主教徒的布農族小朋友就可能會想到要唱詩歌,但是都市的小朋友可能就會想要選擇它們熟悉的演戲的表演方式,像是跳舞或是演戲,在兩者的結合下,就產生了用詩歌當作背景音樂的戲劇表演。「在營隊結束後我變的更喜歡原住民的文化,也更喜歡原住民小朋友。」陳毓欣表示,透過這個讓都市和原住民小朋友交流的營隊,不僅是自己教導了小朋友不少東西,在和這些小朋友的互動中,同樣也學到了很多事情。她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她所負責的原住民小朋友,因為小朋友非常頑皮一直不肯聽話,讓陳毓欣非常傷腦筋,但是後來發現在每天小朋友所寫下的感恩小卡上都有她的名字。
記者葉智豪/製作
延伸閱讀北大社工系古風國小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