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發現紅蜻蜓滿天飛,不知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農田遭殃了,連日高溫助長了病蟲害,二期作稻子才經歷過一波二化冥蟲,如今又來了跳仔(葉蟬)毀滅性的破壞,辛苦的農民怎麼辦?
9/22日,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及高雄區農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研究員周浩平到現場勘查作物遭危害狀況,農改場周先生表示:害蟲正確物種應為”褐飛蝨”,而非葉蟬。
9/22日 高雄區農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研究員 周浩平先生表示:此害蟲為"褐飛蝨",而非葉蟬.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還有還有,農改場專家說:農民口中的"跳仔"只是通稱,葉蟬、浮塵子、飛蝨等都是,但防制的用藥並不是都相同,錯誤用藥無法有效的到控制,害蟲更可能因而產生了抗藥性,所以農民必須正確使用藥劑,挖哩勒,這難纏的小東西也是專家東看西看、東翻西翻才認定的呀,有哪個農民能夠專業到分得清楚ㄚ!
感謝peopo、以及各位公民記者前輩的關心及支援,讓住在山上的雲心有餘悸時仍感到溫暖,本則報導讓農政單位親眼看到稻田被危害的嚴重性,改良場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高度關心,農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並證實危害稻田的蟲蟲為”褐飛蝨”而非”葉蟬”,本人在此因誤判做道歉聲明。
田間經營,
除了長期投注體力、時間,
像其他行業一樣,更要在「知識」上隨時求新,否則下一步就踏進紅海。
它的先天劣勢,是被「天候」影響太大,田間的影響因子太多,
後天的經營成效,則與其他商業毫無兩樣,是最殘酷的供需法則。
所以「知識」和「經驗」,尤其是「知識」,就越顯得重要。
任何狀況發生,都有最可能的原因,
年長農友,或許在知識接收能力減退,以經驗法則栽培較多,結果會抱怨較多。
收成好時,要抱怨,因為價格低。(因為大家經驗都一樣)
收成不好時,要抱怨,因為沒東西可賣。(誰打得贏老天)
年輕農友則不然,會找藍海之路。
水果,想辦法贏過進口的水果,變成有機水果,價值就變高了。
稻米,也是相同。
公民記者「柏林」報了一篇「阿燈大哥」,
就可以顯現,年輕有想法的農友對田間經營的看法。
據研判,這個阿燈大哥,就是今年十大經典好米的新竹唯一得主「莊正燈」。
公民記者能在比賽之前就報導,令人佩服。(可惜公視的新聞眼還不夠銳利,沒在當時選上電視)
所以各式各樣的回應,是多元社會的必然現象。
一個事實,能引起很多角度意見,表示這一則新聞,已經打到爭議點。是有價值的。
您報導的可貴事實,才是重點。
感謝 balance 的訊息,
中國有5000年的稻米文化,而且在栽培管理上也不算困難,所以農民確實都有相當豐富的栽培經驗,而疏於接受新知,但站在在地人的觀察,在偏鄉事實上農民並沒有多少機會能接收新資訊,老農年邁無法從網路上獲得,如果不是遇到這樣的挫折,我想阿公肯定要說:"我吃的鹽巴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咧"。這也是實話,但阿公也很清楚現在的時機與卡早的時機不同了。
我已經很含蓄的回應.果然大家都看出慣性農法的後遺症!
感謝素素姐的仗義直言,常常在思考"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也許這會是老天創造的機會,跟農民對話機會,我們會把握.
感謝 balance 的轉寄水稻天敵給更多人,這篇慣行農法報導真的很嚇人,稻子看起來種的很密,已倒伏很大片,嚴重生病的稻穀農夫仍希望能割下來...消費者花錢希望能吃到健康與安全,如此栽培實在很難讓人去體諒"辛苦",建議農夫從栽培管理改善,相信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危害的面積又擴大了,這2天官方'媒體都進來,也邀請農民一起研討,期待這一次,也是給農民在管理方式上一次省思的機會.
一般來說,小葉蟬蟲口過多的原因,似乎與「氮肥過量」,以及「植株過密」有密切關係。(另一位記者「林如貞」的報導中,嘉義大學的老師似乎有提到)
在病蟲害不太嚴重的時候,用苦楝素之類的植物萃取物(商品名為蔬果清),可能還可以緩解,但太嚴重時,大概就不管用了。
農藥,當然也有很多種可用,但對土地、農友的身體、消費者、生態,都有不利的影響。
或許慣行農法的農友不以為然,但為了自己的身體、珍惜祖先留下來的大地,還是努力改變對化肥和農藥的倚賴比較好。
感謝balance的仗義支援,也謝謝如貞這麼多的稻作紀錄,真是感恩!
在旗美社大一路的陪伴下,甲仙愛鄉協會的有機耕作'善待土地的理念在八八災後更積極的進行著,這幾年是有越來越多的迴響,在生產端,農民仍不敢輕易嘗試,當然我們也還在努力學習中啦!
我問了農民,這幾塊田用了這麼多的農藥,你敢吃嗎?農民也只是無力的搖搖頭,現實就是這樣,很無奈.
試問農民你們曾經大量用藥的習慣到現在已經是昆蟲抗藥性大發期.自然界是多元的共存.對不起你如對待他們.他們都會回報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