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廢核 我們可以跟進嗎? 諸葛風雲「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保存文獻

地區:
分類:
標籤: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信箱又要清理了,97%不清不行,一如以往慣例,看看有沒有遺珠之恨。看到這篇文章,對正在蒐集臺灣核能相關報導要結集成書的劉黎兒,可能有些用處,就動念寫下轉載了這篇報導。

直播饗宴:日本文化觀察家劉黎兒演講:你所不知道的福島核災真相  2011-07-08 18:34:53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86004

原報導在中時新聞,已經刪除了,在論壇上還有部分文字,有三頁的討論文字:

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s&t=80787

好奇寶寶也在第29樓留言:

原報導在奇摩部落格「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中找到,版主是「諸葛風雲

http://tw.myblog.yahoo.com/sunponyboy-IDF/article?mid=31070&prev=31071&l=f&fid=33

為防止再次流失,好奇寶寶用剪報方式留存

德國廢核 我們可以跟進嗎?

  • 2011-06-10
  • 中國時報
  • 【梁啟源】

 

     德國近期提出二○二二年全面廢核的主張,而國內也有政黨提出類似的主張以作為台灣未來政策,尤其強調「核四廠完工不運轉」。可是德國經驗值得我們檢視。

     德國原本主張非核家園政策,去年九月改宣布要將既有核電廠最長延役至二○三六年。一年不到,已先暫停八座核電廠運轉,再宣示二○二二年廢核,政策反覆劇烈。在此次政策大翻轉後,過去是電力出口國的德國,目前卻要自法國進口核電或自捷克進口燃煤電力,四月份就進口約五億度的電力。

     法國能源部長Eric Besson認為德國電力將變得昂貴、更依賴化石燃料及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且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無法替代核電。麻省理工學院也指出,德國冬季將有缺電的風險,尤其是關閉了五座核電廠的德國南部,風險更高;又因核電延役而徵收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將隨政策改變而大幅減少,不利再生能源發展。

     與德國比較,我國相對供電較差的條件包括:一、德國電網和歐洲其它國家連結,缺電時可向外購電,我國是獨立電網,無法外求;二、德國家戶電價是每度新台幣十元左右,核能大國的法國是德國的一半,我國則是每度二.七三元左右,要如何讓我國民眾接受德國的電價水準?三、再生能源的裝置最需要空間,台灣地狹人稠,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地,其中有一半是一千多公尺的高山。

     以再生能源來替代核能,成本仍高於傳統能源。與核電相同的發電量,風電要三倍的機組規模才能提供,而太陽光電則要六倍的規模。當有風有太陽時,總發電量可能大於總電力需求;相反的,沒風沒太陽時,電力供給將不足,此時將需要大量的備載電廠。台灣北部長期電力不足,需仰賴中南部輸電,例如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北部大停電,若北部核電廠不運轉,缺電情況將更為嚴重。

     雖然我國目前電力供應仍有閒置機組,但這是因為金融海嘯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使短期電力需求不增反減。隨著經濟成長,電力需求仍將成長,以二○一○年為例,經濟成長一○.八八%,電力使用效率雖提升三.三%,但電力需求仍成長七.五八%;如果核四不運轉,根據電力需求預測,三年後(二○一四年)台灣將面臨電力供應不足的風險。我國現在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每年二.五七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四座核電廠可減碳四千七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沒有核電,更難以達成減碳目標。

     基於以上原因,建議現階段以核電的安全為優先考量,核四廠要在安全無虞時才能運轉發電,現有核電廠的安全疑慮要有國際專業協助查核及清楚釋疑。其次,在兼顧減碳、合理電價與供電穩定前提下,積極擴大發展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

詳報導:

http://tw.myblog.yahoo.com/sunponyboy-IDF/article?mid=31070&prev=31071&l=f&fid=33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德國廢核 我們可以跟進嗎? 諸葛風雲「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保存文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